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发展 >> 正文 >> 正文

屹立千年的独乐寺简述寺中的彩色壁画

来源:晋祠 时间:2023/5/14

引言

今年十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重建一千年。独乐寺为京东名刹,坐落在天津蓟县城内的西部。据传为唐代始建,辽统和二年重建。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中仅存的辽代原物。它们硕大的斗棋,如翼的出檐,挺拔的脊端鸱尾,以及古朴壮观的建筑风格,给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存的独乐寺是何时何人重建?独乐寺所以能保留至今,与历代修建有重要关系。据清初朱彝尊《日下旧闻》引《盘山志》云:“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冬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可见参与这次重建独乐寺的有尚父秦王和谈真大师。如今独乐寺内,刘成碑早已不知去向;关于谈真大师,《辽史》中亦未见记载。

《辽史》载有:“统和元年,赠尚父秦王韩匡嗣尚书令。”据此,则尚父秦王应为韩匡嗣.韩匡嗣为蓟州玉田人,其父韩知古历任彰武军节度使、中书令等要职,是辽代佐命功臣之一。韩匡嗣曾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等职,善医,皇后曾“视之犹子”保宁末年以留守代行枢密使,为都统,与宋兵作战败绩,降为唐王。乾亨三年三月,改授西南面招讨使,病卒。独乐寺重修竣工时,韩匡嗣已去世两年,所以碑文中才有“已故尚父秦王”之称。

纪念独乐寺重建千年,韩匡嗣和谈真大师也是值得纪念的两位古人。在辽代重修的基础上,明、清两代对独乐寺也进行了修葺,但规模都较辽代小得多。只是观音阁双檐下现存的八根立柱,是清乾隆间重修时为防止檐角下坠而增置的。关于“独乐寺”名称的由来,也是饶有趣味的。据说因该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另一传说是,安禄山一心想当皇帝,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称“独乐寺”。独乐寺观音阁为何千年不倒?

独乐寺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通高23米,重檐,歇山顶,外看似两层,其中夹一暗层,故实为三层。下檐之上四周出廊,可登临远眺。落款“太白”的”“观音之阁”匾额悬挂上檐下正中,字体刚劲有力,结构谨严,传为李白所书。观音阁座落在较低矮的台基上,各层柱子均向内倾侧,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坐(,阁顶坡度和缓,从而在造型上兼有山西五台县唐代南禅寺大殿之雄健和太原晋祠宋代圣母殿之柔和的特色。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其“上承唐代之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之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一千年来,观音阁抗御着种种天灾,屹立至今。

除了风沙雨雪的侵袭,它经历的地震,光是有文字记载的,先后就近40次,差不多平均每隔二十五年就遇到一次。清代王士祯在《居易录》中谈到康熙十八年()那次强烈地震时说:“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凡三层未地震,官廐民舍无一存,独阁不圮。”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里氏8.3级强烈地震,观音阁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巍然不倒。观音阁为什么具有这样强大的抗震性能?这和它的整体结构有极大的关系。

观音阁的三个结构层,连成一个整体空井,中间暗层的上下二层空井形状不同,上层构成六角形,下层作成方形,这样做,有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了整个阁结构的刚性。观音阁的各层柱子略向内倾,这就使整个建筑具备了比一般建筑更加稳固的框架。阁的内部造成的空井,又成了容纳高大的观音佛像的空间。这样的技术设计,真是巧妙地达到了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其他局部构件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如斗棋,就用了二十四种,各因所处部位和功能的不同而异。

正是因为观音阁从外部造型、内部结构的设计直到建筑构件的技术处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所以才有强大的抗震性能,历经千年而不倒。像观音阁这一类的我国古代木构建筑,虽有易朽、易燃的弱点,但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砖石或钢筋水泥建筑均不具备的较高的韧性。古建筑的木构件是通过榫卯联结的。地震时,榫卯会有一定程度的松动。正是这些松动的榫卯,产生了缓冲地震波的作用,从而使地震破坏能量大大减小。

地震平息后,榫卯仍能基本复原,使建筑的整体结构不易产生较大的变形。这也是我国木构古建筑具备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观音塑像和新剥出的彩色壁画步入观音阁内,迎面就是通高16米的辽代彩塑观音像它高耸挺立,头部接近阁顶,是现存我国古代罕见的泥塑之一。观音像头上又塑十一面小佛像,故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它的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的彩色塑像,高约2米。这些塑像面部表情真切;服饰色泽鲜艳,堪称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

与塑像交相辉映的,是布满下层四壁的大型彩色壁画。壁画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在平方米以上。壁画所绘以罗汉为主,分布于东、西、北三壁。南壁入门两侧,各绘有明王像。整个壁画间绘山林云水,世俗人物和供养人七十余个,罗汉十六尊。罗汉像大均在2米左右,皆为站立姿势,两两相距约1.5米。每个罗汉下面又都绘有几个世俗人物。这样,罗汉和世俗人物就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壁画中的世俗男像,多戴流行于元代的斗笠帽,据此可知壁画可能为元代首绘。这些壁画一直被厚厚的墙皮复盖着,到年才重见天日。

至于壁画为何被覆盖。前尚不得而知。观音阁壁画的剥出,应该说是我国美术考古的一大发现。罗汉像的画法,用的是以线条勾勒人物形象的中国传统绘画法,主要是“铁线描”。不过,这里罗汉像的铁线描与著名的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诸天神的铁线描又有不同。诸天神宽衣博带,服饰复杂,所用铁线描繁复、修长而流畅。罗汉像的铁线描虽同样流畅,却显得简练、粗犷。观音阁壁画中的罗汉像重在传神。如第十三尊罗汉像,头戴布冠,身披长袍,脚登草鞋,右手握锡杖扛在肩上,左手托钵。

四只飞鸟正朝钵飞来。罗汉昂首注视飞鸟,面部表情刻画细腻,是一幅绝妙的人物肖像画。人道是手挥五弦易,目送秋鸿难”壁画却表现出罗汉“目迎飞鸟”的生动神情,显示出作者高深的绘画造诣。壁画中世俗人物的画法,有些类似速写,寥寥几笔便勾出人物动态,造型极其生动。观音阁壁画采用了组合式的构图方法,使人们能够顺着一个个画面连续地看下去,加强了感染观众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