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虞祠,是晋祠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建筑,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修缮扩建,成为了一座独立的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但它已经不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籍所记载的位置。
唐叔虞祠山门(23年春摄于晋祠唐叔虞祠)
再说起晋祠的始建经过,不过是老生常谈,简言之,就是唐叔虞的后人,在将国名由“唐”改为“晋”后,为纪念开国先祖,而兴建的一座用以供奉祭祀的祠堂。
宋代以前,唐叔虞一直都是晋祠的主祀,整座晋祠也可被统称为“唐叔虞祠”。其大殿位置根据史籍中提到的“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以及“况复(唐叔虞祠)前临池沼……后拥危峰”等词句推测,应是在今天圣母殿一带,晋祠从建成至宋代的多次重修和扩建,也都是以此为主。
宋代时,在唐叔虞祠以南,晋祠西隅,兴建了坐西朝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用以供奉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此后晋祠的重修扩建,围绕圣母殿,从西向东,建起了一条新的中轴线,晋祠的主祀也渐渐发生了改变,被封为“汾东王”的唐叔虞退居次要的位置。到了元至元四年(年)编纂《重修汾东王庙记》时,唐叔虞祠就已经在现在的位置上了。
“唐叔祠”匾(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唐叔虞祠,祠门外台阶高耸,门上悬贴金篆书“唐叔祠”匾。进门后是第一进院落,两侧绕以曲形围廊,廊内镶嵌有明清文人雅士的题咏,所涉内容有晋祠建筑、山水风光等,包含有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共计四十二块。
曲形围廊(23年春摄于晋祠唐叔虞祠)
两廊之间是过殿,即享堂,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内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共14尊,分列两侧。她们又细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各自持有笛、琵琶、笙等不同的乐器。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组成如此完备的乐队,除元代壁画偶见,实物仅此独有,为研究我国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
过殿(23年春摄于晋祠唐叔虞祠)
元代乐伎塑像(23年春摄于晋祠唐叔虞祠)
过了享堂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东西配殿各三间,正面为主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辟门,次间及稍间做槛墙开窗。
这座大殿又名汾东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的末端,为东向,是唐叔虞祠的寝宫。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年)重修,原建筑创毁于何时,无从可考。清乾隆三十六年(年)重修时,增建前檐抱厦,并从原址搬迁而来,成为了唐叔虞祠的正殿。
正殿(23年春摄于晋祠唐叔虞祠)
大殿殿外前廊留有两块与重修有关的石碑,东侧立元代的《重修汾东王庙记》碑,碑阴刻着元世祖重修诏书;西侧立清代的《重修太原县唐叔虞祠记》碑。殿内供奉身着蟒袍,手执玉圭的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塑像,两尊侍童塑像分立两侧,在其下方还有一对相对而立的文臣武将塑像。这五尊彩塑除了两尊文武大臣为明代所塑,其余皆塑于元代。
千余年前,叔虞来到唐地,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使得这里的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开创了晋国七百余年的盛世。千余年后,他依旧护佑着这一方水土的风调雨顺,长乐安宁。
正殿殿内塑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