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官微商务合作——
太原晚报有奖报料热线——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此话可谓一点不为过。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伉俪被晋祠正殿的一角侧影所吸引而游访晋祠,他们曾感慨万端地写下:“晋祠的布置又像庙宇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幽深的雅趣。”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据《史记·晋世家》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为了奉祀叔虞,大约于北魏时期,后人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历经数代不断扩建。南北朝时,高洋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年到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在晋祠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年,李世民来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到宋代时,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此后,又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基本告成。
晋祠是国家首批4A级景区,其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称为三大国宝建筑。
圣母殿是晋祠最古老、最壮丽的建筑之一,是太原现存重要的宋代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圣年间。它位于晋祠主轴线上,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堂结构为单槽形式,有一排内柱,四周有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即北宋建筑专著《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可视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围绕主像,殿内四周塑有宫娥侍女42尊,因其年龄、性格、职务的不同而表现出极不相同的神态。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年,郭沫若先生游览晋祠时,惊叹侍女像为“神品”,豪情满怀,逸兴遄飞,挥笔题了一首酣墨淋漓的七言律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罄,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位于圣母殿前,原建于北魏年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载,后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现存整个梁架是宋代遗物。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方形沼因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沼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沼上架十字形板,本着“架桥为座,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被称做“飞梁”。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梁思成曾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洵为可贵。”
献殿位于鱼沼飞梁之东,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是一座四面开敞、柱间装栅栏的单檐歇山顶小殿,与对越坊、钟鼓楼围成一个小院落,其间坊、楼、亭、殿相映相衬,构成一组风格相近的建筑,隔水与圣母殿相呼应。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碑文为唐太宗李世民撰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
晋祠的周柏隋槐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40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宋欧阳修赞其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它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一起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古树和泉流相配,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极具韵味。
晋祠建筑中,其屋顶的琉璃瓦面和饰物,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夕阳西下时,晚霞映射,舍利生生塔满塔生辉,“宝塔披霞”不愧为晋祠外八景之一。
晋祠
晋祠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篆刻李泽峰
本文选自《三晋史话·太原卷》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