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发展 >> 正文 >> 正文

受损的山西古建怎么办专家呼吁切勿当成旧

来源:晋祠 时间:2024/11/1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03/6301691.html

那些处于风雨之中的山西古建牵动人心。

平遥古城墙发生局部坍塌,晋祠多处建屋面漏水,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遗址出现漏水、坍塌等险情……近期持续的强降雨令多处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汾城古建筑群的城隍庙一处建筑檐部瓦件脱落。图片来源:新华社

山西文物抢险修缮工作正有序开展

山西省文物部门统计,截至年10月11日下午17时,山西省共有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

据了解,这次受损的古建绝大多数是市、县级文保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国保、省保单位主要险情是屋面小面积渗漏及周边护坡岩体、地基等出现滑坡等问题,低级别和未定级文物出现墙体坍塌、梁架倾倒等险情较多。”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山西众多的文物大都在地上,特别是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在长时间连续雨水的天气中,更容易受到损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挂职副院长张剑葳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大雨可能会冲散很多不可移动文物的构件,甚至有些整体坍塌,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收集构件,集中进行保护,防止二次流失。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获悉,山西省文物局正积极开展抢险修缮工作。一是进行雨季防灾专门部署,各地加强日常管理,采用遮盖、临时支护等措施对有险情的建筑排除险情;二是各地做好险情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置,确保文物和周边群众安全,同时对全省文物单位险情情况进行统计;三是组织全省有资质的单位主动介入,进行现场排险,各地正在抓紧编制抢险方案。

“古建筑的修缮应以预防为主”

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全省11个市均分布有不同数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看来,日常的养护和管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至关重,平常一些不起眼的工作,比如屋顶除草、更换个别破损的瓦件、门窗构件、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就能帮助古建筑延年益寿。但如果年久失修,小漏洞会带来大隐患,即便没有突发暴雨的冲刷,古建筑也会在日常风吹日晒中走向消亡。

古建筑的修缮应以预防为主,逐渐把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张剑葳进一步解释道,预防性修复的成本要远低于临时抢救,应做到平时发现问题,小病早治,对症下药。其实,很多时候预防并不复杂,比如下雨时给古建筑撑把伞,或者临时搭建棚子,都能起到暂时的遮挡作用。

“还有一些古建筑存在排水不畅等问题,一旦暴雨来临就极有可能被淹,对此,在日常检查中应提前进行疏导和疏通,每年都做一些小修小补,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维护的传统经验,好的传统应该坚持下去。”张剑葳建议,还要对文物进行足够详细且完整的记录,即便在暴雨冲击严重垮塌时,也可以参照记录对其进行复原设计。

“切勿把文物当成旧房子来修”

古建筑原状反映的历史信息意义重大,是古建筑价值的载体。

“修缮古建筑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信息、弘扬文化价值,在灾后应急抢险保证其安全性之后,应该基于文物本身制定科学的修缮方案。”徐怡涛提醒,若是缺乏详细系统的研究就对文物本体进行干预,则极有可能造成大量历史信息损失。

古建筑的修复对工匠队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相当高。张剑葳指出,文物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保护准则和维修规范,需要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切勿把文物当成旧房子来修,坚决要避免出现修完之后把文物变成新建筑这种情况。

“在很多地方,古建筑更偏工程性修复,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基于文物价值本身的修复。”徐怡涛进一步指出,文物修缮应当基于价值研究、结构研究、技术研究,不仅仅是还原外表这么简单。

保护古建筑在于保护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彰显出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而非仅仅为了保存古建筑的物质躯体。徐怡涛强调,要想体现古建筑修缮的“魂”,就应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艺特征,采取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维修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施工,达到材料、工艺、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