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楸,金柏,明槐,这是我村人文景观的象征,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它们还记忆犹新,七十年代的人或许还有些印象,可是现在它们却已销声匿迹,再也没有人能看到了。而我还在时时怀念着它们。
宋楸,它生长在我村东北角虸蚄庙原山门前左边,直径足有一丈多。我念小学时十几个小孩手拉手才能围住它。它的树冠很大,枝叶繁茂,用遮天蔽日形容它的茂盛一点也不过分。每当晚春,满树的楸花盛开,红里带白,芬芳四溢,香气随风飘荡,传播得很远很远。我在大林念完小时,在《我的故乡》作文里曾经写了句“虸蚄庙前一棵楸,大林公社十里香”,还得到老师的表扬呢。
为什么说这楸树是宋楸呢?以前并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民间传言。我只根据虸蚄庙的落成年代——金大定元年和庙的选址以及楸树的粗度分析是宋人栽的。它比西神头扶苏庙前的楸树还要粗,还要冠大枝茂,并不比扶苏庙前的楸树年龄小,足有一千多岁了。再者应是先有树后盖庙,庙里山门西旁还有一棵三个大人才能围住的楸树。庙院中心还有四株二人围住的柏树,大概就是盖好庙后栽的。
虸蚄庙原山门前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水渠,渠上修建有一座石拱小桥,桥左右两边有石雕栏杆,楸树就在小桥南岸的东边,记得童年每逢阴历三月二十三庙会日,楸树上贴着很多红布条,大人们说树上住有神仙,人们赶庙会求神拜佛,以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与其说是庙会,还不如说是楸树会,因为十里八乡的人们是来观赏楸树和柏树的,顺便再欣赏欣赏村中的一棵老槐树。那是一株六人才能围住的大槐树,据说是洪武八年杜姓人从洪洞大槐树带来的枝条插活的,也就是说已活了六百多岁,它伟岸高大,树冠笼罩了宽敞的街道,搭过了街两旁杜姓住宅的院子里。原本是在村东的村边上,后来经过二十几代人的生息繁衍,发展成村中央的参天大槐。但凡来我村的人,都要欣赏一下这株比晋祠的唐槐还要奇观的明槐。
伟岸高大的明槐和庙前遮天蔽日的宋楸,以及四株挺拔俊俏、四季常青的穿天古柏,组合为魏家庄的村魂,真是我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时候庙会人们要观赏的景物很多,庙院里西厢房有宽敞的碑房,房里陈列着各朝各代修葺这全国仅有的虸蚄庙的功徳碑,东边有钟楼吊着五尺多高的大钟,我念书时大钟已放在庙院里了,年大炼钢铁时打烂拉到西会村炼了铁疙瘩了!庙前楸树东边立有一排关于修路建桥的村志碑,要比现在庙院里的碑记多好几倍,可惜现在都已不知去向。
三间正殿高大雄伟,进深十多米,单檐悬山顶,六椽前后扉,方木斗拱平檐,典型的宋金木结构。四根粗明柱盘着四条金光闪闪的蛟龙,腾空欲飞,有院中的四株穿天柏树的陪衬,显得更加辉煌!
站在院中向正殿对面望去,两株古楸硕大的冠顶展现在游客的眼前,穿云接日,蔚为壮观。走出二门来到前院,回身一看,二门两旁挂着的木刻对联映入眼帘:借泥偶解瘟可扶吉庆,赖神灵逐疫以保平安。出了庙门,站在小石拱桥头,细观山门两边对联,更是遒劲隽秀:螟蝗咸远避,率子妇丁男群歌盛德;蟊贼尽潜藏,奉牲酒香火共报神恩。这两副楹联是民国二十四年重修虸蚄庙时,郭志厚老先生书写的。
再说山门里西边那株较细的楸树,真是树中的伟丈夫,树身高大笔直,至冠顶足有三十五米高,第一杈枝上吊着一米高的大钟,是我们念小学时上下课的报时钟。可惜这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不复存在了。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阎锡山执政山西时期,为发展教育,拆了神像立学堂,虸蚄庙做了学校,老师们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把正殿明柱上的蛟龙御了。六零年困难时期,为盖场房,大队把南楼观音阁、关帝庙(原墙南巷的过街楼阁:上层朝南是观音菩萨,向北是关公塑像。下层是过街通道,很是壮观)拆掉了,而装有万庄首街匾额的村志性建筑东楼也拆掉了!
村巷子里的十几座大门也都被拆掉了!杜化楠(崞县三楠之一,我村人)书于南阁关帝庙的“为安民为抱义英雄忠称夫子,不贪名不图利万世奉如来佛”的古联消失了。抜贡赵守先书于东楼两边砖柱上的石刻“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留一步子种孙耕”的楹联毁灭了!村里象征性古建筑都拆除了,只留下了村东的大照壁。
村里古迹逐年消失在了村干部们为提高政绩的策划中,文化大革命中,更是丧心病狂地将一切当四旧毁损了。先是把村中的明槐锯掉,再接着把全国少有的老楸树割了砖模,四株金柏也被加工厂的小香槟污水毒死了!就连各族坟头的碑楼、石头、石碑都葬送进了河里。
我村本是文化古村,各朝各代的建筑很多,但现存的古建筑却没几处了,较为完整的一座清代道光年间院落也破破烂烂了,还有几家古照壁没有拆掉。我村是什么时候建的村,也没有文字记载,为什么命名为魏家庄,也没有历史可考证,有人说有姓魏的捷足先登此地,但现在一个姓魏的也没留传下来,所以说是牵强附会。因我们祖先郭信从明洪武六年迁来本村有记载:原苏林都七甲。洪武八年杜姓人迁来,因此魏家庄村名的由来未从得知,现只留下一块“万庄首街”的石匾。
改革开放以后,我村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地耕种了,产粮逐年增加了,收入多了,生活提高了,人们开始翻修破烂旧住房,有的批基地建新宅,我村在照壁以东南庄以北又建起了一片一条大街九条小巷格局的新住宅区。村南边也新建起一条东西街,村西又建成一条南北街,村周围四面也各有补缺扩建,村子的北面还建起了雄伟的戏台,戏台正面书有“龙飞凤舞”两米见方的大字,舞台东面广场设有体育活动的健身器材。重新修葺彩画了庙宇,庙前新盖了村委会,村委会南面新建了学校。形成了现在这样格局比较方正的大村落。
信男信女们还集资重新修建了关帝殿和菩萨殿,可殿址却移到了虸蚄庙院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速的发展,在我村村东纵贯了一条大运高速公路,虽然占了我村四百多亩耕地,但却方便了交通,带来的是经济的腾飞,接通了其他路段,形成现在纵贯南北的二广高速,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交通事业。
近几年,我国的高铁事业突飞猛进,我村村东又纵贯了-条大西高铁,和先前的二广高速交叉并行,在我们这-带完全是腾空而行的高架桥,既不挡视野,又像飞架南北的长龙。两条交通线路的出现,给我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把我村点缀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爱我们现在的村庄,但我更怀念那消失了的宋楸、金柏、明槐!每当这时,我心中涌起了无限的缺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