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新闻 >> 正文 >> 正文

五台籍太原莲花落非遗传人李玉勇

来源:晋祠 时间:2022/12/11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55755.html

耿镇镇位于五台县东北方向,是五台县六大集镇之一,其镇政府所在地耿镇村,处于清水河中游南岸,历史上称之为耿家庄。这里南距县城40公里,北距五台山42公里,西临灵境乡,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为邻。全镇辖51个行政村,驻镇机关12个,总人口1.5万,人均纯收入元,党支部32个,党员个。国土总面积32.6万亩,耕地面积1.91万亩。境内山环水复,曲径通幽,南起侯城围,北至红崖村,西到麻岩山,东至屋腔沟。

耿镇镇松岩口村

李玉勇(艺名李名传),男,年5月。山西省五台县耿镇镇松岩口村人。

李玉勇(艺名李名传)

山西省五建集团机关工会主席;太原莲花落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创始人曹强先生的大弟子,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曲艺家协会理事,食品街“懿曲社”演员等;生长于五台山下清水河畔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松岩口村。

工会优秀积极分子

-年度,荣获工会优秀积极分子

父亲李栓虎,五台(耿镇)师专毕业后服役,在部队精心研修医术,部队转业后松岩口村赤脚医生。母亲杨文香,松岩口村铁姑娘队队长、幼儿园阿姨、园长、村妇女主任、连任多届五台县人大代表等等。

曹强先生大弟子李名传

太原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创始人曹强先生大弟子李名传

上世纪90年代,继山西省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曹强退休后,二十年来,省城几乎缺失专业从事莲花落演出的人员。一边是民众的火热,一边是专业从业者的缺失,传统无法延续和行业断裂,成为摆在莲花落甚至传统曲艺行业中的问题。用太原话道出太原人生活中的风趣和幽默,是太原莲花落的优势所在,不少老太原人依然好这口。

因为专业老师出现断层,人们学习莲花落遇到了各种问题,有的光会说唱不会打快板,一些孩子们的表演则像背课文。“这就是太原莲花落的现状,业余的多,专业的少,想学的人也找不到专业的师傅进行指导。”想挑选一些选手培养,传承这项艺术,这是曹强老爷子的心愿。

非遗传承人曹强生前照片

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曹强生前照片

最早的太原莲花落在山西省晋中较为流行,在太原扎根则跟曹强有很大关系,他是“引进”第一人。“曹强是平遥人,上世纪60年代初,曹老成为太原市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可心中依然记挂着莲花落,于是就到晋中跟老艺人们学习莲花落。”“当时的莲花落是连说带唱,是晋中话,曹老回到太原后,从语言、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编,还改用了太原方言,提炼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民间词汇,并结合相声中‘抖包袱’,创造了太原莲花落,也叫太原莲花乐。”

太原莲花落《儿子的烦恼》

时年(年)42岁的李玉勇,是山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员工,他从18岁开始接触太原莲花落,多次去曹强老师家登门拜访,“那会儿就着迷,工作时都会顺口说上一段,可是光说太原莲花落也赚不下钱。”而当时省会城市太原的现状会说的不少,正宗的少。那个时期众多爱好者未走专业路线,主要是觉得没“钱”途。很多业余选手无师可拜,也大多跟市场不景气有关,从业者越来越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李玉勇通过查询了解到该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起源时间久远,是佛教搞宣传的“绝活”就是它的雏形及由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发展兴盛,为了宣传佛经,僧侣们在开坛说法时就使用了说唱形式,因为他们坐在莲花前,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间的莲花落。

迎春晚会上

年,曹强创编的太原莲花落在晋祠庙会首次上演,百姓十分喜爱。李玉勇作了自己的一个惊人决定,要将龙城太原的莲花落民间艺术传承下来,更加刻苦学习,为了更好地学到它的真谛及精华,必须要投师学艺。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那就是年11月26日,太原莲花落传承人曹强的收徒仪式在省城曲艺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师徒拜师仪式

9位师兄弟当中,就有李玉勇站在最边上,都是身着长袍正式向师傅曹强和师母三磕头的。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拜师帖:‘愿对太原莲花落锲而不舍、刻苦勤奋、承前启后、勇于创新、发扬光大、传代育人’。

八位爱徒

拜师学艺,八位爱徒各有所长

曹强从13岁起登台表演相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挖掘整理濒临消亡的晋中莲花落,使这一民间说唱形式起死回生,登上舞台。经过多次改革,它被命名为“太原莲花落”。年,太原莲花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太原唯一一个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本土曲艺。

他此次正式收下的9名徒弟,年龄跨度比较大,有上世纪80年代就追随曹强先生学习的,有今年年初才跟随学艺的,有年过半百的工人,也有潮流先锋90后。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现已退休的铁路工人,有东山煤矿文化馆馆长,有中日合资企业的职员,还有统计局的公务员,更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等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太原莲花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而走到一起拜师学艺。

九位徒弟

“这些学生都各有所长,比如大弟子嗓音好,表演大方到位,八弟子继承了我的表演风格,而最小的弟子也是最难得的,虽然唱功还显稚嫩,但开创了太原莲花落培训基地,教了很多小孩子,为艺术精品的传承做出了贡献。”谈到对徒弟的教育,曹老总结了八个字,“做人要正,学艺要精”,就是告诉弟子们要先做人再学艺。

文体艺术节表演

年太原市离退休干部第七届文体艺术节表演

时年43岁的大弟子李玉勇更是感同身受。年轻时的李玉勇,是山西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农民合同工,那时的农民一词就意味着没有城镇户口,没有身份和地位。也是偶然一次在广播中听到曹强先生的太原莲花落,他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也爱好文艺的他满世界寻找曹强先生唱太原莲花落的影像资料,后来终于在外文书店找到一盘磁带,李玉勇就跟着学习。当时就职的单位组织了文艺活动,李玉勇和他的太原莲花落大受欢迎,单位也因为他的这个特长,将他留了下来,落了户口,成为一名正式工人。他心怀感恩地说:“是师父的太原莲花落改变了我的一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玉勇发现这些年演出的当年师父创作的作品,不仅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而且老段子再好也有听腻的时候。太原莲花落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在作品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创新。他自己开始琢磨编撰小段子,创新的作品立足本地,取材广泛,在他从艺历程中创作频出,赞誉不断。这得益于他不忘初心,深入生活,接地气,连观众。或歌颂、或针砭、或谈笑、或调侃,文字简短,语言朴实,故事构思精巧,人物生动鲜活,凡人小事在他的演唱中总能口中吐莲花,让人们在笑声中得以启发。所讲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因此才与大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李玉勇老师台风严谨,他总是心系观众,敬业有加;平易近人,他总是礼贤下士,尊老携小;性情豁达,他总是乐于交友,诚以待人;他深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责任重大;使命在身。作为曹老的大弟子恪守师道,勤奋好学,且重情重义,不忘师训,满腔虔诚完成师父遗愿。

不忘初心获奖无数

公益演出慰问

李玉勇获得“最佳节目奖”太原举办公益演出慰问交通协管员

鼓艺表演韵味悠长,民歌演唱激情澎湃,太原莲花落纯朴幽默。年2月19日,太原市群艺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慰问交通协管员公益演出,在山西省演艺中心举行。山西省歌舞团的10位少女身着金色演出服,威风凛凛,挥舞起手中的鼓槌,鼓声如春雷炸响,震耳欲聋。一首《鼓韵》热闹开场。歌手杨霞演唱了《春天的芭蕾》、《让我们舞起来》两首歌曲,杨霞声音嘹亮,音域宽广,演唱中多次飙上高音。

由太原市文广新局主办举行的“曹强杯”太原莲花落大赛中,李玉勇获得“最佳节目奖”,本次演出中他表演了获奖节目《小丁开车》,一口流利地道的太原方言,让人忍俊不禁。在观众的要求下,李玉勇加演了一段《看热闹》,“同志们你们快闪开,我是死者他舅舅,她是死者的二姨。众人听了很震惊,急忙让出一条路,原来轧死一头驴。”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好悦来”曲艺剧场爆笑开场

年正月十五售票,连续多天太原中正天街的“好悦来”曲艺剧场几乎场场爆满。“家门口就能看到本土风格的曲艺演出,太开心了!”2月13日晚从剧场走出来的市民韩先生说。

“好悦来”曲艺剧场

一张八仙桌,两张巧嘴;演绎嬉笑怒骂,满壶热香茶。说唱兼有的太原莲花落《老街老巷老情趣》……台上山西本土曲艺家们抖出真功夫,台下观众时而大笑时而叫好,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三晋文化独特的魅力。

年由师弟王灏玮与李玉勇选送的太原莲花落《儿子的烦恼》获得首届山西艺术节第十五届“杏花奖”单项奖复评(曲艺)。

校园艺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暨第九届校园艺术节

年9月28日下午,太原市第六十三中学校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畅想中国梦,青春展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暨第九届校园艺术节。该校李大军校长、张兴凤书记、王旺民副校长、邢雪梅副校长等领导出席了典礼。本次特邀嘉宾韩龙龙、任舒静、郝晓辉、高志华、贺燕茹、刘卯生等艺术家也受邀出席典礼并表演精彩节目。

本次校园艺术节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鼓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坚持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戏曲表演是本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我国戏曲种类繁多,而我们的艺术家们也为我们带来了各自领域中最精彩的表演。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的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艺术家曹强老先生一生效力于传承发扬这一文化遗产,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段,太原莲花落传人李名传先生,为我们带来太原莲花落《立竿见影》和《驴吃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剧走进太原万柏林区第七中学

年11月21日下午,“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剧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在太原万柏林区第七中学举行。太原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牛曜春出席活动。活动由太原中华文化促进会、太原市戏剧家协会主办,太原万柏林区第七中学、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活动中,太原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创始人曹强先生大弟子李名传为师生表演了太原莲花落《立竿见影》《驴吃药》;韩龙龙、任舒静、郝晓辉、高志华、贺燕茹等晋剧艺术家分别表演了晋剧《三娘教子》《相府梦》《小宴》《四月里》《范进中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二级作曲、太原秧歌省级传承人刘卯生表演了秧歌《姐妹俩》《卖烧土》《五头赶牛》。

万柏林区第七中学的学生也登台进行了戏剧表演,得到了艺术家的点评和认可。在表演中,主持人还分别向师生们介绍了太原莲花落、晋剧、太原秧歌的相关知识。活动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大开眼界,深受裨益。此次活动并由教育联盟直播平台全程直播。

应邀参加在南宫第六届省城曲苑迎春文艺晚会

曲苑迎春晚会

年12月29日晚,太原南宫剧场内座无虚席,欢声笑语。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局、太原市文联、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办,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太原市曲艺家协会承办的年第六届省城曲苑迎春晚会,如约在这里与省城人民共同辞旧迎新。市委、市政府、市有关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并观看了演出。

晚会在荣获第16届文化部“群星奖”的陵川钢板书《退钱》的高亢曲调中开场,特殊的表演群体、感人的剧情,引起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太原莲花落传人王名乐、李名传……省城曲艺界的老、中、青艺术家们轮番上场,分别为观众奉上了京东大鼓《咱太原》,相声《欢声笑语》、《歌曲达人》、《南腔北调》,群口快板《传承在路上》,诗朗诵《人民万岁》,大同数来宝《手机》,以及太原莲花落、舞蹈等节目。强烈的本土特色、幽默风趣的语言,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众新奇的美的享受。

工会所获荣誉证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为历史名城打造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为本土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亦如作为太原腔,太原调,太原唱响莲花落,万众市民最喜爱的原生态的曲艺文化;李玉勇(艺名李名传)和师弟们必将为太原乃至三晋大地创造了充满乡音乡语、乡腔乡调、乡恋乡愁的一种集最美艺术表达并融合雅俗共赏的魅力体现,凡听他演唱节目时如饮陈酿美酒,令人回味无穷。正可谓:

百花园中独家秀,桃李争春满枝头。

勇挑重任薪火继,莲花常开万代传。

为人品正,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刻苦勤奋,曹强老师的太原莲花落,李玉勇和师兄弟们将永远继承弘扬,让莲花芬芳满池,兴盛龙城大地繁荣华夏文化。让太原莲花落这颗曲艺明珠在神州大地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积极参与的工会活动

参与的工会活动

见证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

——五建集团工会组织参观太原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太原市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

年11月25日上午,集团公司工会组织基层单位工会干部、部分职工参观了以“辉煌的历程奋斗的时代”为主题的太原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40年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给观展的五建职工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激发了大家的昂扬斗志。

绿动五建,点滴做起

——山西建投五建集团北山义务植树活动

春风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

携着春风,伴着歌声;五建青年如约而至。

义务植树证书

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8周年,也是我国第41个植树节。

集团公司组织青年职工参加了太原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公益活动。集团公司专职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芳伟,副总经理任建华参加活动。

清晨,迎着和煦的朝阳,踏着青春的节拍,北山义务植树基地,我们来啦……

所获荣誉

五建温度金秋助学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这个金秋八月,硕果盈枝,广大莘莘学子们也在喜悦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学季。对于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十几名五建家人的子女们来说,在这个开学季,他们将再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企业的关爱和温暖。

先进工会积极分子

近日,集团公司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正为他们圆梦大学提供助力。座谈会上,学子们就一天的亲身感受进行了发言。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纷纷表达了各自内心的感受,畅谈了寒窗苦读的经历及跨入高校后的梦想,表达了对集团公司的感激之情,一致表示一定不辜负期望,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感恩父母、回报企业。

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集团公司党政、工会倾力主抓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今年是“金秋助学”项目启动以来的第17个年头,集团公司不断创新助学模式,先后为名职工家庭实现求学梦,共发放助学金元。

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五建工会将继续恪守职责,奉献力量,助力学子圆梦之旅,始终与广大学子在一起同甘苦,共奋进!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旅约全球杯”佳作奖等。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