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我们见过很多,大多都是一字形的,或者拱形的,在山西太原的晋祠,有一座桥,是十字形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这样的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这个飞梁指的就是鱼沼飞梁,由此可以说明,鱼沼飞梁在多年前的北魏就已经存在了。到了宋朝新建圣母殿时又重新复建。现在桥面的汉白玉石料是年以后重新整修的。
鱼沼飞梁关于水塘,宋朝有说法“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在这座方沼内养有鱼,所以叫“鱼沼”,关于飞梁的话“架虚为桥,若飞也”,也就是说这座桥的特点就是要体现它“飞”的感觉,桥的两翼像两个翅膀一样,所以称“飞梁”。这是“鱼沼飞梁”名称的由来。
在方形沼内,有34根小八角石柱,柱础为宝装莲花,具有明显的北朝风格。石柱上有斗拱、梁枋、用以承托桥面柱头、石头桥板和石栏杆。石桥面中间高,两侧低,桥面为十字形,东西宽广,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接,整个造型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石柱上有柏枋,上置大斗,斗上是十字相交,乃以承接梁,额”。这里才是飞梁真正的精华所在。
在古代,一般池塘中的桥都是石柱加石梁的支撑结构,很少会有斗拱、梁枋的支撑结构,而且在如此潮湿的环境下,木质的斗拱和梁枋很容易糟朽和挠曲,引起桥面的变形。
宋朝已经完全掌握了石桥技术,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为什么要建成这样的结构呢?难道“鱼沼飞梁”不单单是作为桥的功能这么简单吗?
关于这个疑问,我们先来看一下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种结构,除了它的榫卯结构可以消耗刚性的能量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将柱的支撑面积扩大,在房屋建筑中可以使出檐更为深远,使建筑物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它的美观性使斗拱后来更成了一种装饰,成了区分建筑物等级的标志,等级越高的建筑,斗拱越复杂,华丽。
斗拱结构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唐代发展成熟以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只有皇家建筑才可以使用。
同时与它同期的圣母殿前的柱子上有木质蟠龙雕刻,也是民间不允许使用的,由此可以推断,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一样在当时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我们再来看,整座桥看起来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而圣母殿里边供的圣母是周武王的王后——人中凤凰。
圣母殿外的柱子上有雕有蟠龙,由此可以推断鱼沼飞梁的形状是“凤凰”的寓意。刚好和蟠龙形成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这便也迎合了建筑风水上讲究的阴阳调和之说了。
鱼沼不是一个简单的鱼塘,它是晋水的第二大源头——鱼沼泉的泉眼,在古代,水源之地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所以老百姓经常会在这里祈求圣母,保佑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此可以推断“鱼沼飞梁”在晋祠,虽说是一座桥,却又有比桥更深层次的寓意和价值。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凰展翅”!
除此之外,它的建筑结构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著名的古建学家梁思成称赞它,像这样的古桥,在古画中偶得一见,实物仅此一例,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