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贞孝节烈”祭祀挂(验)牌
晓南风
近日,偶遇一挂牌。因自己平时也玩些民俗花钱,这个品种却一直没有上过手,觉着有趣,价格不高,便欣然买下,想着做个小品种!
事后细细端详,竟起诸多疑惑……文字都认识含意却想不通,做什么的也看不明白……诸友也说纷云,因牌文有一“祭”字,隐觉与祭祀有关!
此牌黄铜材质,长方形(长7.cm宽4.7cm),上方挂首做卷云纹,正中最上方铸有一圆孔,当适合悬挂或佩戴!正面纵向铸有文字(东城-衣冠与祭-贞孝节烈总祠-先期验牌),素背手刻阴文(南乡-张九禄裔-春秋丁日)看铜质包浆和铸造风格,当属清代之物。形制和内容在我们东北这边很少见到。
闲来无事,网上搜索查寻一番资料,竟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挂牌,也了解到了此牌竟真的与祭祀文化有关!
先简单了解一下祭祀文化:(百度资料: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
祭祀天地大典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终极意义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祭祀活动,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们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与孝,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与祭祀文化不可分的场所
“祠堂”--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中国朝代更替频繁,讲究推倒重来、斩草除根、灰飞烟灭,那么几千年的华夏文化又如何得以继承?从全国分布来说,私家宗祠多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南方省份,北方存有少部分如太庙、晋祠等官家大祠以及纪念性宗祠。
宗族文化起到了关键重要。城头变幻大王旗,不管谁当皇帝,各家姓氏宗族不会变,制度和道统都不会变。“直省中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陈宏谋言)
祀牌,首先是表明了持有人的身份(能参与宗族等祭祀人的身份自然是不低),也是出入各类祠堂的凭证。祀牌,最早出现在明朝,发展流行于清代。现在常见的多是清晚期至民国,并有许是有明确纪年的,解放后亦有制做,并慢慢消失!
下面是在网络上找到的一些玩家们收藏的祀牌图。可以看出,铜牌上一般都铸有地名(祠堂名),祭祀的内容和时间,参与祭祀的人名,编号,有的还有祀牌的铸造年份和时间。
《伦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与:(亲自)参与。可见祭祀中本人亲自参与的重要性!
下面这块网上祀牌内容刚好能印证我这块铜牌的文字含义……
“寒衣祀”是祭祀活动的内容,应该就是在寒衣节!
九月十五,整理好衣帽发冠,携带此牌亲自参与祭祀。
“衣冠与祭”:应该是“整肃衣冠,携牌与祀”的文字简略……
个人解读:此牌是后人去祠堂祭祀用的凭证!
这种牌子应该有些是佩戴或者挂在特定一些地方,有警示后人参与祭祀的作用。内容上是:整理好衣帽发冠,必须是本人亲自参与祭祀,事先要先检验此牌后准入。祭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