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介绍 >> 正文 >> 正文

山西简称晋的起源晋祠

来源:晋祠 时间:2023/11/6

近段时期,山西省遭遇强降雨,多地受灾的报导牵动着国人的心。在此祝愿山西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山西的古文物安然无恙。山西加油!

今年的7、8月间,我们在山西多地旅游,深感山西资源丰富,不愧为中国的旅游大省、文物大省。这其中,太原市的晋祠是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人称“不游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翁山麓晋水源头处,是集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年7月22日,我们从太原市中心乘公交车,经1小时30分钟的车程到达位于市西南25公里的晋祠公园站。在晋祠公园大门,经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测温后进入。

晋祠风景区由免费的晋祠公园和收费的晋祠博物馆两部分组成。晋祠公园是近年依托晋祠博物馆而建的。公园内,绿树成荫,湖山玲珑,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点缀其中,颇具古韵之美,现已成为市民的休闲之地;通过晋祠公园方可进入晋祠博物馆,即传统意义上的“晋祠”。成人票价80元,60岁以上及儿童等群体免费。

晋祠,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姬虞)及母后邑姜而建,但始创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晋祠已具相当规模。自建成以来,晋祠经过历代不断修葺和改扩建,形成今日山环水绕,古木参天,集儒释道于一统,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晋祠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厚。有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各种雕塑尊,碑碣余通,诗文匾联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的古树30株),不愧为古代文化艺术的博物馆。晋祠中的宋代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筑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祠中的难老泉、宋代塑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古建筑群,整体呈现唐宋风格的散点式布局,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一派北方园林雄浑壮阔,自然流畅的造化,同时兼具江南园林风韵。建筑学家梁思成赞曰:“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中国的古建筑群历来讲究风水布局,晋祠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背依悬瓮山的晋祠,主要建筑排列于中、南、北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上安排最重要的建筑:过牌楼、三桥进正门。经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在这条作为晋祠主体的中轴线上,所在建筑均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路,以道教建筑为主,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由朝阳洞开始,地势逐渐升高,建有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这组建筑大都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路,建筑相对疏朗,布局灵动活泼。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路,泉流潺绕,亭台变幻,颇具江南园林风韵。除了格局基本规整的三条轴线外,晋祠还在南部的大片区域内很随性地布置了王琼祠、晋溪书院(近年重修)、大钟亭、翰香馆等建筑,另有属于佛教的舍利生生塔、浮屠院和十方寿圣禅寺。这使得晋祠景观,统一中寓变化。庄严中不乏灵性。而整体空间更是张驰有度,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既心怀虔敬,又自在悠游。

正门前广场

三桥

晋祠正门

晋祠,本是西周晋国宗祠,主供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唐叔虞,姬姓,名虞,西周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因封地为唐,按古代兄弟伯、仲、叔、季的排行,而称唐叔虞。叔虞受封唐国,史书上留下了“剪桐封弟”佳话。来到唐国的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境内流淌着晋水,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选择山清水秀的晋水发源地,建起祠堂供奉,取名唐叔虞祠,也称“晋王祠”,简称“晋祠”。

唐叔祠

唐叔虞祠大殿

唐叔虞祠大殿

唐叔虞祠内元代乐伎塑像

唐叔虞祠内元代乐伎塑像

祭祖以得到祖先的神灵保佑,自古以来一直是晋祠最隆重的活动。当年,李渊驻守晋阳(太原古称,因处晋水之阳而名),李世民随父起兵反隋前曾至晋祠,祭拜开创晋国之唐侯后誓师起兵,最终建立大唐王朝。取国号“唐”,意即起兵古唐地、得唐侯护佑。作为龙兴之地的晋阳,在唐朝一直被视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而极受倚重。晋祠更是唐先祖庇佑之所在。李世民做皇帝后,来晋祠祭祖还愿,御制御书《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极力颂扬西周政治和唐叔虞之治,同时阐述自己的治国之论和文治武功。而今,这块唐碑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晋祠里。

自唐叔虞后,晋阳历代为重镇。南北朝时曾是东魏、北齐的别都;隋代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唐朝更是发迹于晋阳。唐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与北汉等朝代的帝王多发迹于晋阳,晋阳因此有了“龙城”的别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率大军攻灭北汉。先火焚,后水淹,将古都晋阳毁了一个彻彻底底。其后,选址晋阳城北(今太原市址)建新城。建新城的同时也对历史悠久的晋祠进行了重修,只是这次重修却将主祀唐叔虞改成了唐叔虞之母邑姜。

据晋祠文献记载,晋祠的中轴线为东、西方向(经现代技术实测为东南-西北走向)。晋祠建筑的山水格局是:悬瓮山脚下的主殿,面对晋祠中轴线建筑,中轴线指向东(东南),朝阳方向。殿前正中央是鱼沼汇集的鱼沼泉水,而善利泉、难老泉,左右对称,前后呼应。

宋代是风水术昌盛时期,毁晋阳城,搬迁晋阳城是为了断“龙气”,但按山水地形设计构建的晋祠,总体格局很难改变。欲断“龙气”,改变主祀成了最直接的选择。于是,主殿由叔虞殿变成了圣母殿,祭祀唐叔虞的祠堂被迁至圣母殿的北侧,偏居一隅。

自宋代以后,晋祠中轴线上的主殿就成了圣母殿,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这样的改变,于中国礼教上,无可挑剔,但改变了朝向的唐叔虞祠,改变的却不止是朝向!

当年,赵光义攻克晋阳、一统全国后,效仿李世民,在晋祠立了一通歌功颂德的《新修晋祠铭并序碑》。然而,晋阳百姓对赵光义毁灭晋阳城、荼毒生灵的行为切齿痛恨,暗中将碑凿刻得面目全非。宋以后,每年的晋祠庙会都会在水镜台上演出晋剧《无字碑》,这个故事就这样被反复讲述着。到了清乾隆年,就连这块无字的宋碑也下落不明了!

晋祠公园美景

入公园大门,沿主轴线前行可达唐园,龙兴晋阳青铜群雕位于唐园后。再前行是在田别墅、伏龙园,由伏龙园前行即至晋祠博物馆前广场。此外,公园北部区域还有仙翁阁、雨花寺等建筑;南部区域,以台骀泽为主,水域面积较广,有东园、上生寺、下生寺、晋文公祠等建筑群点缀其中。

仙翁阁

雨花寺

台骀泽:又名南湖,年依地形开挖而成,占地约平方米。东面凹地大面积种植莲花,东南处建界湖亭一座,西岸设映月楼等建筑,北岸设码头和望湖亭。历史上这里是一片很大的水域。相传,台骀为汾水之神,故称台骀泽。

台骀泽

台骀泽,对岸为映月楼

台骀泽,对岸为望湖亭

台骀泽

唐园园门,建于年。单檐歇山顶,东、西、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园内有照壁、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

唐园

照壁:重建于年,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禄寿”三星图,西向为“群仙会”图。

照壁(群仙会)

飞龙阁:重建于年。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整体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游人既可以登高远眺,又可以由假山下穿行而过。

飞龙阁

长守厅:建于年,单檐歇山顶,东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狮鼓镜柱础,四周围栏。厅上高悬匾额“唐宗遗风”。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

长守厅

望月楼:建于年。坐南朝北,青瓦卷棚顶二层,面阔三间,南侧设一望月平台。

望月楼

龙兴晋阳青铜群雕:为纪念太原建成周年而塑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年8月落成。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这组群雕讲述着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

龙兴晋阳青铜群雕

在田别墅:建于民国二十二年(年),是当时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的私家花园,又称周家花园。花园占地二百余亩,有假山、凉亭、石洞、鱼池等景观,依照明代铜质假山摆设修建,布局体现“藏龙卧虎之地,神灵居留之山”之意。主体建筑是雕梁画栋的南大厅——德隐斋。园内种植多种名贵花草。

德隐斋:在田别墅主体建筑,建于民国十八年(年)。砖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柱围廊。大厅前沿设高阔平台,为摆花设茶座之用。大厅正东立一牌坊,是园主年从代县老家拆迁而来,称“金鸡独立”牌坊。

德隐斋

金鸡独立坊

伏龙园的主景是伏龙山,山前广场上有枕流亭,山后有路通向晋祠博物馆前广场。

伏龙山:重建于年(民国二十二年),“伏龙山”三字嵌在半山腰。山顶建八柱圆亭一座,名“伏龙亭”。山腰蜿蜒盘附着白石雕巨龙一条,山脚有石洞3个,分别额书“水帘”、“林屋”、“猗玗”。山前挖有不规则鱼池,池边立一石虎呈饮水状。池畔龙嘴底有白石雕罗汉两尊,一名降龙,一名伏虎。池中有石鱼两尾,另有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雕像各一尊。龙口、鱼嘴、罗汉的托钵、天女花篮可同时喷水。

枕流亭

伏龙山

晋祠博物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和景观

水镜台: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明代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水镜台

金人台:北宋年间为镇水而建。元祐四年()铸第1尊铁人,现立于东南角(头为年补铸);元祐五年()铸第2尊,现立东北角,后毁,年补铸;绍圣四年()铸第3尊,现立西南角;绍圣五年()铸第4尊,现立西北角(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年补铸)。这样,10年内铸齐了四尊金人。稍作比较便会发现,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杰出的是西南角一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知为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他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所铸成金人,神态逼真,体态英武,风雨中不蚀不锈。多年过去仍光亮如初。

金人台

西南角最杰出铸人,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铸于绍圣四年(公元年)

对越坊:位于献殿前。木质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八戗杆单檐歇山顶结构,楼顶覆盖琉璃瓦,额枋、花板彩绘民间故事、花鸟、山水等图案,中柱置于夹柱石中,边柱前后设抱鼓石,坊前蹲伏铁狮。当心间饰龙头雀替,大字板题刻“对越”,款署“知太原县事古塞高秉直、县丞张鹏程、教谕刘致和、训导黄庆”及“万历四年()岁次丙子春三月吉日立”字迹。

对越坊

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一层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雄壮敞亮。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献殿两侧是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的钟鼓楼,二者恰似牌坊的两翼,增加了献殿的灵动感。

献殿

鱼沼飞梁: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甚为罕见的十字形古桥,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呈十字形的古桥,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存实物为北宋所建。梁思成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鱼沼飞梁——飞梁正面

鱼沼飞梁——飞梁侧面

鱼沼飞梁——桥下为鱼沼,“晋水第二泉”源

圣母殿:晋祠主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圣母殿

圣母殿

圣母殿木雕蟠龙(部分)

宋代塑像: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突破了宋代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当时社会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风格的先河。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塑像,也是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罕见珍品。特别是宋塑中的33尊仕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

宋代塑像——圣母像

宋代塑像——侍女像

周柏:又名“齐年柏”,传植于周初,距今逾三千年。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清道光年间,凤柏被伐,现仅存圣母殿北侧的龙柏,为晋祠三绝之一。龙柏靠朝阳石磴右侧,树身向南斜卧,因龙舞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靠苗裔庙左侧直立者,因撑起龙柏而名“撑天柏”,树龄已逾千年。

周柏:撑天柏

除了建筑,晋祠之水也是一大看点。如在祠内蜿蜒流动、汇聚生气的智伯渠,还有位于南部区域的西湖,更有晋水之源难老泉和善利泉。

舍生生塔倒影在晋祠西湖

难老泉水流出后一分为二,北面流经金人台前的一支,顺渠道蜿蜒穿越晋祠,名“智伯渠”,历史上也称海清北河。渠水清澈晶莹,灌溉着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智伯渠的最初开凿源于军事(春秋晋哀公时,大权落入智、赵、韩、魏四家世卿之手。智伯瑶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欲灭赵襄子无恤。赵襄子坚守晋阳城,智伯遂开渠引晋祠水、汾河水灌城。赵襄子派人说服韩、魏两家共同反击蛮横贪婪的智伯。智伯被擒杀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当年智伯为灌晋阳城而挖的渠,后人称智伯渠),后人利用遗迹蓄水为沼,有效集聚泉水,成为晋祠一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描述简洁详尽:“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善利泉,晋水第三源泉,位于鱼沼飞梁北侧,与难老泉左右对称,一起构成晋水源头。“善利”,取义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北齐天保年间于泉水之上建亭,名“善利泉亭”。亭联曰:善在养民,德周乎万世;利能济物,泽遍于群生。

善利泉亭顶

善利泉亭

难老泉,晋水主要源头(又称晋水第一泉源),俗称南海眼。“难老”泉名取自《诗经》“永锡难老”句。泉水喷涌而出,如白练飞展,聚散不定,飞湍流急,泻入百尺清潭,激起万千水花,晶莹透彻,长流不息。难老泉流经晋祠,亭台楼阁尽在泉中荡漾。泉水昼夜涌流,声响如玉,更为祠区增色。大诗人李白见此,诗情勃发,留下了“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名句。北齐天保年间(-)于泉上建难老泉亭,明嘉靖年间(-)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突显明代特点,间架结构仍留北齐风格。难老泉亭与善利泉亭,南北对峙,同为圣母殿的左右两翼。

“泉出乎地,地久泉俱久;水生于天,天长水也长。”难老泉,长流常新,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时间。

难老泉亭

难老泉井

碧池:由难老泉水流入

晋祠中还有2处建筑与水有关,一是水母楼,一是台骀庙。

水母楼,位于圣母殿南侧,难老泉亭上方,明嘉靖四十二年()创建,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两层楼阁,楼上供奉水母神像与侍女塑像共9尊;楼下有3窟石洞,中窟奉祀端坐于瓮形座上,神态自若水母。

水母楼

相传水母姓柳,生性善良勤劳,却遭婆婆百般虐待。当地缺水,她每天翻山越岭地挑水,感动了仙人,送她一条金丝马鞭,只要放在瓮中轻轻一提,就有水了,全村人也都不用再挑水了。婆婆小肚鸡肠,不愿村人用水,便打发柳氏回娘家,然后从瓮里抽出马鞭。不料一声巨响,水从瓮中喷涌而出,眼看淹没了村庄。柳氏正在梳妆,闻悉即刻赶回婆家,不顾生命安危坐于瓮上。水不再喷涌,而是缓缓流淌,成了源源不断的难老泉。

台骀庙,位于圣母殿南,供奉三皇五帝时代太原地区的治水领袖——台骀。庙建于明嘉靖十二年(),年重建。殿中央供奉明代木雕台骀像,左供土地神,右供五道神。相传,台骀原是张氏始祖,后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简称水神。

台骀庙

晋祠南部区域景观

十方奉圣禅寺是晋祠南部的主要建筑。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别墅。元代重建,现主要由景清门、华严经碑廊、二郎庙(过殿)、芳林寺(大雄宝殿)和配殿组成。

十方奉圣禅寺

过殿,原名二郎庙,创建于元至元十七年(),年由山西汾阳县迁建于此。殿内塑弥勒佛、侍僧、韦驮等12尊佛像,殿周绘有壁画,均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

过殿内的弥勒佛像

大雄宝殿,原芳林寺大殿,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明代重建。年由太原市马庄村迁建于此。殿内塑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9尊佛像,殿周绘壁画,均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

大雄宝殿

舍利生生塔也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传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重建。塔楼阁式,高38米,八角七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磴道,可登塔顶,每层开四门八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一览无余。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可惜的是现为塔门关闭,游人不得登塔。

舍利生生塔

晋祠博物馆的出口在东南门,由此可进入晋祠公园的南部区域。这里湖面较广,亭台点缀其间,环境优雅。我们由公园的南门出,来到晋祠新镇。时近傍晚,便在镇上留宿一晚。第二天一早乘车去天龙山石窟,游罢返回,下午再乘车去龙山石窟。由晋祠新镇去太山龙泉寺、太原植物园和蒙山观大佛也很方便,而且,与市区相比,这里距离更近,可以省去不少乘车在路上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