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爱科编辑:程程投稿:
1、西周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不久即去世,儿子周成王继位后,与弟叔虞开玩笑,将桐叶剪成圭状,封叔虞为唐侯。叔虞去后,儿子燮父继位,为纪念父功建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叔虞祠改名“晋王祠”。
2、春秋
智伯修智伯渠,决晋水灌晋阳城。
3、北齐
《隋书》载,公元年,北魏大丞相高欢见晋阳城防坚固,率十万大军进驻晋阳。因专横,致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河北临漳),大权被晋阳高欢控制,人称晋阳称为东魏“别都”。高欢实力渐大,公元年,其儿子高洋篡东魏,自立为齐,史称北齐,尊高欢为神武帝,北齐都邺,晋阳仍为北齐别都。军事重心在晋阳,北齐皇帝都往来于晋阳和邺间。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于晋阳,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后主高纬,都在晋阳宫即位。高欢父子长居晋阳,对晋阳和晋祠屡有修葺。鱼沼、飞梁、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江亭都修于其时。北齐文人祖鸿勋作晋祠记,王晞写晋祠诗。佛教造像,仿北魏时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蒙山凿建蒙山大佛,比乐山大佛早年,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是世界第二大佛。在西山建天龙寺、童子寺和法华寺。依山凿窟,刻石佛群像,形成全国闻名的天龙山石窟艺术。
难老泉亭
4、隋朝
隋天皇二年()修渠,扩大晋祠水浇灌范围,建舍利生生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植隋槐数株。奉圣寺附近,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晋祠隋槐
5、唐朝
修建奉圣寺,植唐槐。奉圣寺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贞观十九年(年)十月,李世民东征高丽回到发基地太原。次年游晋祠,触景生情,大发感慨。既生往日祈祷成功的还愿之情,又对沧桑巨化感慨万千,欣然亲撰铭文,“树碑制文、亲书之石”,留下了代表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碑文行书体,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洗炼,颇具王体特色,书法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成为行书楷模,是现存最早的行书碑。
唐碑《晋祠之铭并序》
6、宋朝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邑姜居中,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天圣年间还修建圣母殿和鱼沼飞梁,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金人台西南隅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年),保存完整,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也称莲花台,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多。
北宋圣母殿
7、金朝
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置栅栏,整体结构轻巧稳固,外观酷似凉亭,显得格外空敞。
晋祠献殿
金朝对晋祠还有过一次修缮。这次修缮时间是泰和八年()。作碑记载者是太原人郝侯,字居简,正隆二年()进士,官至河东北路转运使。他作的碑在历代志书中无记载。致使金朝对晋祠的修缮也没有记载传世。原来这块碑早已作了鱼沼飞梁的柱础。年翻修飞梁时,张友椿、刘永德二位先生见了原碑,并识出残缺的碑文。虽然缺失了不少字,但仍能大致看出当时修缮的情况。当时有两位官大人,见晋祠颓废严重,殿宇倾圮,神像不能避风雨,便动员当地百姓,富者出钱,贫者出力,不到一月,修缮工竣,祠宇面貌一新。
8、元朝
元朝对晋祠有过修缮,元好问,字遗山,秀容人,兴定五中进士,官至尚书省员外郎。在他的《遗山集》中有一篇《惠远庙新建外门记》,此文作于公元年,当时金已亡,蒙古统治中原,元好问是金人,不写蒙古人年号,只写辛丑二字。据他记载,晋祠在金朝时有殿、庑、门,但经战乱后,民不聊生,建筑毁坏失修,南北路驿使宝坻高侯天辅,悯外门(景清门)颓毁,于是出资修建,当年正月起工,七月完工。工竣后,请好友元好问作文记载。
蒙古至元四年(年)八月,宣授太原路提举学校官弋彀《重新汾东王庙记》记载:“总管李公由山西两路宣慰使,承特旨来殿是邦,牒诉之余说明典礼,修举百神之祀,如李晋王、狄梁公墓、台骀、狐突、窦鸣窦诸庙悉为完护。以为王之庙制尤甚萎糜,而特为厘正之,礼也。加之中书右丞张君勉以兴滞补弊之语,与公合意。遂敦请道者班公守中住持,以图完复之。渐即以其事具奏,天子嘉其意,特降优诏,俾将营护。仍诸路掌教真人张公以答付令提督庙事。先是殿宇摧毁,神位迫窄永驻坏,皆补完而更新之。”另外,建起难老泉亭和善利泉亭,用香火钱修缮流杯亭、涌雪亭、均福堂、仁智轩、清华堂、环翠亭等。
善利泉亭
据朝列大夫剑河东山西道肃政谦访司事鲁郡王思诚于至正二年()撰写的《重修晋祠庙记》碑文记载:当时晋祠圣母殿、唐叔虞祠、东岳祠、药王庙、宝墨堂等建筑物年久失修,神像暴露,至正二年三月,大旱,庄稼难以下种,王思诚等率众民祷于祠下,许愿雨后修缮庙宇。出门下起细雨,中途下起小雨,衣服俱湿,三天后大雨连日,耕夫满野,欢声笑语不绝。中宪公率民谢神,以俸金倡议众官和当地百姓,大家一呼即应,农民计亩均赋,每亩出钱两百文,招集匠人民工,四月一日开工,十月十五日完工。使宇焕然一新。
9、明朝
水镜台建于明代,是酬神演戏的舞台。
水镜台
天顺五年()秋七月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茂彪撰《重修晋祠庙碑记》记载:当年六月三十日,茂彪奉命巡视各地回平阳路过晋祠,路过之地,盛暑无雨,禾苗枯焦,民心惶惶,茂彪祷于祠下,顷刻云雾四兴,风雷大作,大雨如注,连日如是,禾苗复生,炎热顿解。因雨受阻,见庙宇凋落,水阁倾圮,顿生缮修之念,回到行台后,与众同僚们谈及此事,都说晋祠神明灵活验,利泽百姓,不修庙宇,不能报答神明恩德。况且正统年间曾有诏修缮神庙。于是令有司筹集资金,招集工匠,重为修葺,该修者修、该补者补,该正者正,该装饰者装饰。补建了水阁凉亭,没栏杆的地方增建了栏杆。庙宇焕然一新。
嘉靖二十七年()兵部尚书苏佑撰《重修唐叔虞祠记》记载,他在晋时,适逢晋祠人介修叔虞祠故作文记载。晋祠庙从至元以后二百的,栋梁摧折,不蔽风雨,神失所栖,圣母殿香火旺盛,叔虞祠避冷落。嘉靖二十六年()冬,宪副李乘云、宪佥朱君请求维修。于是下檄所司新塑叔虞神像,并增建陪殿,焕然一新。并利用余资,修缮八角池、善利泉亭、望川亭、读书台。这次维修官民参加,知县侯澜、县丞李祝、主薄高敏、典史张珊供事唯勤。高汝行协官民、倡议众民有方。
唐叔虞祠
隆庆元年(),晋祠当地人高汝行撰《修晋祠诸庙记》记载,嘉靖二十七年高当行倡议督工修缮叔虞祠、善利泉、难老泉、建读书台、望川亭,其他未涉及。至嘉靖四十年(),晋府宁化王府,提及金百余两,督同儒官智周、乡民张廷瓒、郭崇富等修圣母殿。四十一年()宁化王府捐金,督同把总杨宝等,重修殿前神桥(鱼沼飞梁)。喜靖四十二年(),乡民王文泰等请善友等敦请善友杨廷才、道士程贞一募资建重楼于难老泉上,俗名妆楼,父老传有旧址,疑为古之均福堂。又以余力修惠远门、八字墙、唐碑亭、牌坊甬道等,一时焕然。
10、清朝
晋祠人集资修建文昌宫等,赤桥村人集资修建洗耳洞、晋祠人、黄国梁及部下等捐资修建真趣亭、苗裔堂及其他建筑等。
真趣亭
清初吕宫撰《大中丞申公重修晋祠庙记》载,圣母殿年久失修,三门早坏,再加上兵祸,有崩坠之忧。中丞申某,来到晋祠,为民祈祷,见门楹倒塌,便捐俸补修,不扰民力,不时而成,焕然改观。
康熙二十五年(),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经历署太原县事周在浚撰《重修叔虞庙记》载,康熙四年夏间,周在浚客居晋阳,来游晋祠,见人多礼祀圣母殿,而虞叔祠却冷落残破,但无力修缮。过后二十年,因人以又来晋阳,暮春修祀典,来在晋祠叔虞祠。看到屋宇破损严重,蔓草侵阶,不可着脚。因而捐资修葺一新。清华、涌雪、环翠各亭台,已换用新名的,全部改称旧名,以保留古迹名称。
张怀琦康熙四十三年()曾任太原县儒学教谕。康熙五十年(),提督山西地方学政翰林院侍讲高其倬捐修叔虞祠工竣,张怀琦特撰文记之。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年代久远。高其倬路经晋祠,拜谒叔虞庙,欣然捐俸银五十两,台以维修,三月四日启工,六月十日告竣。此碑现立于叔虞祠西廊。
乾隆三十七年(),山西布政使朱珪撰《太原县重修唐叔虞祠记》载,朱珪自楚臬迁于晋,当年楚南抚军梁公寄书说,曾有志于修建叔虞祠,当无果,你要好好办这件事。朱珪即与冀宁观察徐浩,嘱太原县令周宽开展工程,在故殿址上建享殿,在原址北建正殿,共九丈,增高一丈一尺,建东西房各三间,建长廊、围墙、高大门阙、石阶,以利进出。木材耗费余,其它建材余,工费余,第一年七月起工,第二年九月工竣。叔虞祠焕然一新。
嘉庆十五年()河津训导晋祠人孙康世撰《补修晋祠庙记》载,嘉庆六年涵州钟父以江右名孝廉来任邑宰,治民事神,必诚必敬,九年后(),民安乐业。来到庙中见栋梁挠折,砖瓦残缺,漶漫不鲜,叔虞为晋始君,晋水利泽当地,对庙宇应当重视。于是捐俸银助公费欲修晋祠,晋祠人踊跃参与,筹集资金,购置材料,招集工匠民夫等施工缮修,嘉庆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开工,第二年九月十二日工程结束。耗砖瓦费灰石等费余两,金木油漆等费余两,晋祠当地居民等捐资缗,其余耗资来自由四方募集。莲池、水榭、板桥等,凡与水有关的项目以当地人按地亩摊钱,由水甲组织筹集。台骀庙由东庄村民独资修缮。三圣祠由晋祠人新修。使祠宇残者得以完整,缺者得以补充,祠宇金璧焕然。此碑立于圣母殿。
杨宗濂,曾任山西布政使、河东盐法兵备道,后转任直隶长芦都盐运使。光绪二十六年()撰《重修唐叔虞祠碑记》记载,光绪二十五年(),从河东道转任和芦,道出晋祠,赡拜祠下,见堂宇失修,慨然捐俸金修复,在殿东南隅增建陪房三间。三月初动工,经50余天竣工。费白金两。
11、民国
民国五年()晋祠赤桥村人刘大鹏撰《重修晋祠碑记》记载,民国初,由于战乱等原因,晋祠的古迹多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年,晋祠住持僧人本祥,邀请晋祠父老,协商维修事宜。第二年春,募化筹资,由晋水受益三十余村及晋祠地方绅士等筹集多元大洋,聘用工匠民夫,计划修缮圣母殿、苗裔堂、吕祖阁、灵光殿、吴天神祠和东庄人独修的台骀庙等。还有献殿、景清门、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胜瀛楼、白鹤亭、水镜台、会仙桥、碧澜桥、八角池、十字桥等。工程还未过半,募集的资金已用光。
胜瀛楼
年,十二混成旅黄旅长来到晋祠,看到这种情况后,大为感慨,自捐大洋元,又发动下属官员捐元,资助修缮。由赤桥村人刘大鹏,邀请晋祠当地人李之华、郝谦、杨倬、朱向阳、郭风来、赵晋等协同督工,补修了唐叔虞祠、公输子祠、对越坊、钟楼、莲花台、清华堂、贞观宝翰亭、挂雪桥、鱼沼、飞梁东台阶、苗裔堂台阶、水母楼栏外小槛、钧天乐台东石栏、景清门内四天神、台骀庙南石阶、玉带河左右两岸、八角池东西两石梁等。新建的有:真趣亭、洗耳洞、石塘岸槛、双桥岸槛、会仙桥两岸石槛、待凤轩前小西室、公输子祠阶下栏杆。
全部工程始于年秋七月,竣于年秋八月,历时13个月。石梯口洞由赤桥村人出资修建,公输子庙泥瓦工钱另有开支。除此之外,全部修缮费用元(银元)。晋祠圣母殿东南有真趣亭,是个二层建筑。下面是石砌洞,叫洗耳洞。两个建筑浑然一体,一上一下,上亭下洞。由此从地面踏阶而下,就是分水孔和难老泉口。这个建筑物,虽然古雅,但年代并不长,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洗耳洞是由当地赤桥村人集资修建的,真趣亭是由黄国梁等人捐资修建的。
民国年间,晋祠人募资修建晋祠,工程未过半,资金已用完。十二混成旅旅长黄国梁自捐大洋元,其下属捐元,使修缮工程得以完成。石梯口曾是赤桥村洗纸料的地方,借此修缮晋祠的机会,主持督工的刘大鹏同赤桥村首社等人协商,捐资约90元,在石梯口修建了洗耳洞。在其上建了真趣亭。但真趣亭的费用摊销于黄旅长及其下属的捐助款中。
12、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正门、复建景清门等,维修祠内亭台楼榭等,全面规划修建,面貌焕然一新。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