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翠珍编辑:程程投稿:
晋祠依悬瓮山而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悬瓮山望去,晋祠就像一条航行的小舟。南老泉水从悬瓮山底流出,清澈奔涌的泉水中,青翠的簇拥着的水草,随波荡漾着身姿;欢快的鱼儿有的在静静沉凝,有的在水草间穿梭嬉戏;那是晋祠难老泉水中特有的风情;古老而葱郁的树木掩映着亭台楼阁,晋祠胜景美伦美奂尽收眼底。
过去在晋祠的古柏上建有一个小庙,晋祠人叫“三砖一瓦”。三砖当墙,一瓦当顶,这是过去晋祠地区的人们为纪念唐叔虞兴水利、种嘉禾、利于民,而自发在树上兴建的庙宇,以此进行祭祀。这也是晋祠最早的庙宇雏形。
晋祠南堡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年),南门阁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年)《晋祠志》,南堡街在清雍正和乾隆年间(公元年一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出了李从龙、杨二酉、韩本晋三位进士。
李从龙,字彦臣,号德庵,雍正八年(公元年),以三甲第39名考取进士,少年英才,性格纯正勤学好问,人有奇才。著有《培根壹文集》。在浙江阜平,江浦,奉化,等任知昙,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江浦县因要调离,有近千人前往省府要求李从龙留任,最终没有留下,李从龙离开时妇女民众在路边焚香拜送,口称“李青天”。李从龙告老还乡后也家无余资,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逝世,享年58岁。
李姓为晋祠古八大姓之一(张王李赵郭贾杜康),庭院座落在晋祠南堡中段路西。是晋祠明请望族第一家。李氏在清朝中后期逐渐没落,这一处院子也在火灾中焚毁。
杨二酉(一),字学山,号又村,别号西园,又号柳南居士,晚年号悔翁。雍正十一年(公元年),以二甲52名,考取进士,幼年聪慧思维敏捷,注重仪表,人和乐平易,学习吃苦勤奋,自我精益求精,精于书法,善于绘画,长于吟诗作对古文辞章。雍正十年(公元年),晋祠水镜台唱戏,看戏的人多拥挤,杨二酉低头经过,不小心被挤入龙堑门,人们哄然大笑,杨二酉不慌不忙起身吟道“君莫笑,君莫笑,我今就把龙门跳,湿透兰衫換紫衣,万里春风倾刻到。”果然,在当年秋天中举,第二年便成进士,这也传为了晋祠的一段佳话。
杨二酉后任翰林院编修,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又升任贵州察御史,之后“奉旨”巡察台湾。他在台湾勤于政事六年任满回京,又任谏官十多年,由于他“革除弊政,性強似铁”,而被罢官夺职。杨二酉回到晋祠家乡,“寄情山水,功在晋祠”。他对晋祠的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扩建,添诗书法,给晋祠古园林风景增添了重彩浓墨。他为晋祠家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弘扬晋祠文化其功甚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年)在家逝世,亨年76岁。
杨家大院在晋祠南堡北端,路西路东都有院子。其主宅在路西,坐西朝東,宅院洞上挂着一幅方斗“福”字,是乾隆皇帝亲笔御书赠送给杨二酉先生的。这御书古迹,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文革初期被毁。大门内南院为前后院,前院为南北房各三间,里院西洞五间,南北亭各三间,南北房各两间,大院的最西面是杨二酉的读书阁,阁下是六间窑洞分三室,上层四层阁,院里有两个圆形水池,从南河引水流入前院,跨街绕巷注入中河。
杨家大院和路东的院落,清末还是杨家后裔居住,民国年间买于牛玉鑑(牛玉鑑是南堡保正,后任晋祠镇长)。之后牛家后人又零星卖出房屋,便不是独家独户居住的院子了。解放后更是成了异姓杂居的大院子。改革开放后拆迁了,盖成了五层居民楼。只留下杨二酉的读书阁,保留为晋源区区级文物。?韩本晋,字桐裔,号望川,乾隆二十二年,(年)以三甲笫35名考取进士,韩本晋幼年家贫,居无屋舍,常年租房子居住,有一年交不起房租,房东档住门驱逐,其母跪地求情,年仅七岁的韩本晋,对母亲说:“妈妈,您老人家不要哭了,等孩儿我长大成人后,一定要给咱们家起房盖屋,也一定要亭台楼阁。”韩本晋之后立志学习,从师受业后独自勤奋苦学,不与其他孩童一样淘气嬉玩,老师赞他“此子举动迥不同人,异曰必成佳器。”韩本晋更加刻苦,攻书画画。有一客官夜闻本晋如此刻苦学习,便约本晋见面会谈,见本晋样貌魁伟,面有英气,书法遒劲画风绰约,更加敬重,便赠金奖学。本晋不负所望,不仅中举,更取进士。在浙江嘉兴文化府秀水县、邯郸任知县,在任其间关心民间疾苦,除暴击恶,政通守清,民感其德。后用廉奉寄家在晋祠南堡修建家院,扩充而成大庭院,并建有亭台阁楼,但此宅也因岁月的磨砺,在民国年间连基址也沒有了。
刘大鹏先生的《晋祠志》中,在光绪33年(年)列传名人有84人,其中晋祠古堡三街就占有一半之多。
晋祠南堡老宅
晋祠古堡历史久远,大到名人神话小到乡人俗里的故事也多。晋祠南堡今还在,也有古院落留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也物是人非了。
晋
源
史
话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