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顾名思义,太就是很大的意思,原就是平坦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很大很广的一个平原。山西省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平原,只有几个比较大的盆地如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可能是由于古人交通受阻,在一个“满地皆山”的地方,无形之中觉得所居之地很大很平坦所以便称之为“太原”。我们再一看现在的地形图更加一目了然,太原位于山西省内第二大盆地——太原盆地北部的狭长地带。
在我国省会城市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像太原市这样尴尬的城市,它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晋阳古城曾经存在于世年,却没有进入几朝古都的行列,尤其是在大一统的王朝(秦、汉、隋、唐、宋、明、清)下,晋阳经常扮演着“配角”或者充当着默默无闻的角色,甚至于在某一历史阶段被冷落、被遗忘!
从历史的跨度来看,晋阳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比起晋西南来说就显得略逊一筹!我们经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点千真万确,实际上说的是汾河流域下游,特别是临汾地区,运城地区一带,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中国远古时代的尧、舜、禹以及夏朝的活动范围都在这一地区,所以我们说“晋南”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太原市毕竟是一个省会城市,它东不靠太行山,西又不靠黄河,位于山西省的正中间,是名符其实的“中枢”。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原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即晋阳。晋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古城产生过许许多多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演绎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唐和晋的来龙去脉
一个城市历史太长,其脉洛一般是很难理清楚的!外省人对晋阳(现在的太原市)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山西省省会以外可能就是李唐王朝的发源地。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建立起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唐朝的国号就来源于晋阳。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唐朝建立以后不叫晋而叫唐呢?晋和唐又是什么关系呢?那么先有晋还是先有唐呢?
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历史界经常讲尧、舜、禹,那么尧的封地即是古唐国。《史纪.五帝本纪》对此有明确记载。三皇五帝以及夏朝的历史,经过中国古人和现代人的不懈努力考古发掘发现,这些历史真实地发生于古老的中原大地。“二里头古文化遗址”“古陶寺古文化遗址”“良渚古文化遗址”等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些历史的真实性!但历史记载古唐国的出现要比后来的晋阳或者说太原要早的多,现在史学界围绕着古唐国是在山西省翼城境内还是在太原市晋源区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如何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即远古时期中国土地上是先有古唐国后有晋阳城!
及至周朝第三代君王周成王执政以后发生的“剪桐封唐”事件,经过周成王此举古唐国分封给其弟姬虞,史称唐叔虞。这样就产生了几个问题:一、唐叔虞出现了;二、古唐国的名称出现了;三、“君无戏言”这个成语找到出处;四、古晋阳城也出现了。
由于周成王把古唐国封给了其同胞兄弟姬虞,人们称之为唐叔虞,古唐国范围位于晋水之阳,之后唐叔虞的儿子姬燮将古唐国的都城改为晋阳,这样晋阳古城就诞生了!现在太原市晋源区有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晋祠。它是专门为纪念晋国始祖唐叔虞的祠堂,所以晋祠最初叫唐叔虞祠。
“三家分晋”的历史家喻户晓,这件事情发生后同时产生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成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瑶被魏、赵、韩三家打败以后,智家的家臣豫让为了给智家报仇,经过毁容三番五次行刺于赵襄子,表现出一种铁血担道义,对主人忠心耿耿无私无畏的精神!被人们所称赞。
两汉及两晋南北朝时期,晋阳一直是军事重地,到了隋末唐初晋阳迎来其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晋阳和长安、洛阳被称为三京之一的“北都”。
从唐朝及五代这里产生的帝王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五代十国大部分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都城大多位于东都洛阳或者是开封,但是五代中除了后梁和后周的创立者,其余的都是发迹于古晋阳。
其实早在唐朝之前晋阳就有“龙兴之地”的传说,汉代以来被封到晋阳的王子往往都能如愿以偿继承帝位,所以晋王成为帝王仿佛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例如开启“文景之治”的两位帝王,汉文帝小时候就被封为代王,那么代国的都城即是“晋阳”,汉景帝也出生于代国。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族几乎都被封为晋王;隋朝的杨广也是晋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就不必多说了。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前也做过晋王。到了宋代赵光义继位前是赫赫有名的晋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名气太大不一定是好事情,所以时间到了宋代“龙城”由于它的名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过郭威和柴荣两位帝王的苦心经营“后周”仅仅存世十几年光景,而赵匡胤采取了一种兵不血刃的方法将后周收入囊中,虽然中原基本一统,但是统一的过程异常艰难,尤其是收复“北汉”难度非同一般,成为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三下河东”的故事晋阳都知道,最后宋太宗赵光义效妨“智瑶”引晋水淹没晋阳城,北汉守将刘继业(杨业)为了避免晋阳城的老百姓遭受生灵涂炭,选择归顺大宋。
因为赵光义忌惮五代十国时期这座古城帝王辈出,用水灌的同时又放火烧毁了这座存世年的晋阳古城!这是晋阳古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被誉为“古庞贝都城”的晋阳古城毁于一旦!
帝王的疑心特别可怕,火烧水淹还不够。赵光义下令将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削平,意味着削“龙头”,拔“龙角”。还命令潘仁美把新修的太原城建成丁字路口,意味着钉死“龙脉”,险恶用心何其恶毒!赵光义的做法结果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自打赵光义毁了晋阳古城以后中原大地是门户洞开,无险可守!金人的铁骑是一日千里!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赵光义对太原(晋阳古城)的“折腾”适得其反,他丧心病狂地摧毁“龙城”,只是忌惮这里被称为“龙兴之地”,却忘记了这里同时是一座在战火中洗礼,精神和意志历久弥坚的城市!这里有淳朴厚道的人民。假如这座城市的生命力还在,宋朝或许会比人们想象中要强的多。
正如欧阳修所言:“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这样一座铜墙铁壁般的晋阳古城却被赵光义惨酷地毁灭,还能拿什么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冷兵器时代城堡的防御功能是非同小可!面对契丹和女真金人对于中原的侵扰,晋阳古城是北方最早丢失防御重镇,等赵光义醒悟以后急忙派潘仁美在当时的“唐明镇”匆匆忙忙修了一座新的晋阳城,潘仁美修的晋阳城与董安于修的晋阳城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宋朝是“自食其果”,晋阳城先是割让给金国,后又沦陷于蒙元的铁骑之下,一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才重新回到中原政权之手。
在整个明朝时期,太原成为九边重镇的重中之重——最主要的关卡之一,当时明朝政府沿朔州北部山脉及黄河流域所构成的天然屏障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些关口直接归太原府管理,可叹又可笑的是,本来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外三关却被内部农民起义的李自成攻破,外部的满清少数民族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杀进中原。
表面上看,明朝亡国是亡在关口上,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亡在内部。正如古人形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先从内里自生自灭开始,必将一败涂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这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真理!中国古人对这句话理解的颇为深刻!城堡建设的再坚固,如果城里的人心不齐,这座城也将不攻自破。如果说城里的人心齐,那将形成一种众志成城的局面,这种坚强的意志比城都坚固,那这座城将坚如磐石!
作者:王恭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