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韩福元的磨坊内,伴随着自动石碾机的阵阵轰鸣声,经过滚、筛、浇水等多道工序,无数白嘟嘟的晋祠桂花元宵被装进包装盒……2月8日,元宵节前夕,记者跟随太原市政府新春走基层特别活动一行,来到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晋祠镇索村,实地探访“晋祠桂花元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传承工艺。
晋祠桂花元宵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的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晋祠桂花元宵一直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这句在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说的就是“晋祠四宝”,其中的“元宵蛋蛋”就是晋祠桂花元宵。
在晋祠桂花元宵传承人韩福元家的磨坊内,几台3米多高的自动石碾机轰隆作响,浸泡了24小时的优质糯米,捞出后控水5—8小时,在石碾机一遍遍的碾轧下渐渐变成白色的粉状。
“糯米怕热,石碾子凉,磨出来的面粉更细,元宵也更容易煮。现在碾米用的自动石碾机,在提升碾米效率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古法制作,最大限度保留了晋祠大米的原汁原味。”说起晋祠桂花元宵的制作,韩福元仔细介绍说,“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晋祠桂花元宵,需要经过十几道的工序,加上咱们的元宵料好、馅儿足,味道自然差不了。”
炒制馅料是关键和灵魂。传统晋祠桂花元宵的馅料需要将核桃、芝麻、花生翻炒去皮后,再把糖稀加热化开,加入白糖、冰糖、纯天然玫瑰花酱和桂花酱翻炒,炒制完成后放入模子压实擀平,晾晒切块。
韩福元说,从炒到晾,考验的是师傅的技术,火候不够馅料不香,炒过了也不行,晾得太干一切就碎,晾的时间不够则切不成型。
馅料制好后,就可以滚元宵了。馅料蘸少许水,放到盛有米粉的笸箩里滚,滚一道,过一道水,再滚一道,再过一道水,经过六蘸六滚,方可确保元宵成品既瓷实又软筋,无论下锅煮或油里炸,都软糯香甜、口感独特,不少老太原人要的就是这一口“老味道”。
为把晋祠桂花元宵的品牌叫响,今年70岁的韩福元把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子韩伟。现在,韩伟已独当一面。“今年,由我们供货的线下超市增加到了30多家,并开通了线上渠道。如今,晋祠桂花元宵已销往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西安等地,每天销量七八万颗,可谓是供不应求!”
在韩福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元宵制作中。元宵滚起来,产业火起来!这一传统美味成为大家历久弥新的记忆、永远的乡愁,也带动村民走上富裕路。
来源:山西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