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晋祠,又名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国君姬虞而修建的祠堂。在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中,供奉着周武王的王后,也就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年-年),崇宁元年(年)重修,圣母殿中共有43尊彩塑,除了主像圣母邑姜旁边的贴身侍女为后来补塑之外,其他均为宋代原塑。其中5尊宦官像、4尊着男服的女官像,33尊侍女像。
晋祠圣母殿这些彩塑均以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个子与真人等高,服饰也都体现了宋代服饰的特征。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晋祠塑像作出如下结论:宋代艺术重写实,影响到塑像的取材,塑像虽为侍奉神而产生,面貌身形或据当时宫廷嫔妃妇女而成,所以弱骨丰肌,符合宋初社会审美标准,脸型清秀圆润,并于神情间看得出,不同年龄、性格和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审美和唐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唐代以胖为美,而宋代则是“弱骨丰肌”。服饰也不一样,唐代比较华丽繁缛,宋朝则是清雅自然的感觉。
朝天髻宋朝贵族女子喜欢梳高髻,她们为了让发髻高一些,会使用假发垫在里边,所以宋朝是有卖假发的店铺的。在晋祠彩塑里出现最多的有两种发髻:朝天髻和包髻。
朝天髻是先把头发梳到头顶,再编两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伸向前额,在发髻下垫上假发,簪钗等,让发髻前部高高翘起,再别上花饰、珠宝等物。
包髻是在发式定型以后,用绢、帛之类的布巾加以包裹,可以包成各种花形,再以鲜花、珠宝装饰。
包髻另外,宋代的女子有戴冠的习俗,珠冠、花冠、团冠等。喜欢在发髻上插各种头饰,插花、珠翠、簪子、梳子……冠的形状越高,装饰越丰富,有的会高达一米。
这些侍女穿的服装,多以宋代的旋裙和褙子为主。据司马光记载:北宋下层社会妇女曾流行穿一种:“前后开胯,以便乘驴”的旋裙,后来逐渐演变成当时社会的一种流行穿法。
褙子原本也是身份卑贱的婢妾所穿,后来,也成了整个社会的通用服饰。不论男女、不论身份高低贵贱都在穿。
宋代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前后衣襟不缝合,行动起来比较方便。
在侍女衣服的正面下垂绶带,上面缀有不同形状的玉佩,这正与《宋史·舆服志》中所说的“玉环绶”相吻合,表示侍女身份的标志是由绶带的颜色和玉环的形状决定的。
双面佳人圣母殿内部是以宋朝宫廷内的情景来安排的,也是宋朝宫闱生活的写照。主像圣母头戴凤冠、身穿蟒袍,端坐其中。
其他侍女各司其职,有传令的、掌管印章的、负责梳妆的、洒扫庭院的、唱戏的、跳舞的,全部栩栩如生,窈窕多姿。为宋朝泥塑的高峰之作,被列入晋祠的“三绝”之一。
圣母邑姜其中一个唱戏侍女,半个脸含羞带笑,半个脸是刚刚哭过的样子,被称为是“双面佳人”,是宋代侍女像的代表作。
晋祠的宋代侍女像,惟妙惟肖,是史学家们研究宋代历史、宫廷、塑像的形象史料。侍女们的衣着、发型、头饰……也可以作为现代女孩子流行风尚的一个参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街上处处可见穿汉服的男男女女,梳着汉朝的发髻,摇着扇子,颇有才子佳人的感觉。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大街上也会流行起宋服来,女孩子们穿着宋朝的旋裙,褙子,梳着朝天髻,那样一定也别有一番韵味吧!
文章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定配合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