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大胆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认为西方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被称为“人体艺术”。西方学者关于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中有着这样的论点:认为雕塑来自舞蹈。舞蹈模仿有生命的人体及其动作,而当人们将这种模仿的媒介由有生命的材料过渡到无生命的材料,雕塑和绘画也就产生了。从西方艺术的历史来看此种观点确实很有道理,因为西方的造型艺术确实都是模仿人体的艺术。然而中国艺术的情况却迥然不同,大自然中的有机生物和无机生物几乎无明显侧重地均成为造型艺术的表现对象,山水画、花鸟画与人物画均为并列的画科,在有的历史时期,山水画的重要性甚至越过了人物画。中国雕塑也有着相当宽泛的表现对象。
人物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是大自然最杰出的造物。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人物雕塑传统。在中国雕塑中,为数最多的是以人物为题材的雕塑。
雕塑文化佛教是自东汉末年东渐传入中国的,佛教雕塑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而在此之前,汉俑的发达是显而易见的。在更早的秦代,中国的人物雕塑已有着一定程度的发展。秦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俑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内容上看,云冈石窟北魏大佛曾以帝身为原型,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的一铺九尊唐代雕塑,是以武则天为中心的宫廷帝王臣子的象征,佛教造像在中国从来就具有国家大范围之内的大型宗庙像设的功能。所以说,在中国如果不是有着人物雕塑的雄厚基础和悠久传统,佛教雕塑断然不会获得那样繁荣的发展。辽西出土的新石器中期的女神塑像,塑作手法尚很原始,如真人比例的女生头像,以突出大而斜吊的眼睛来突出人形特征。四川广汉的商周青铜人物雕像,有的比真人高大,有的相当于真人的身高,体形笔直挺拔,形象庄严肃穆。还有一批与真人头部大小相当的青铜人头雕像,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些雕像的面部最突出的特征仍是大而斜吊的眼睛,商周青铜器上出现过一些与之类似的人面形纹饰。
云冈石窟北魏大佛汉代还出现了大型石人雕刻,现在能见到的如四川李冰祠中的李冰肖像、河南嵩山中岳庙前及山东曲阜孔庙内的石翁仲,雕刻极为简略,有一种古朴稚拙之美。汉代的青铜人物饰器座亦较在宋代大足石窟中,原来仅为绘画题材的经变故事情节场面以雕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扩大了人物雕塑的题材。在大足出现的,人物雕塑已不限于佛教中的佛、菩萨、声闻、护法等四大部类人物,如《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等大场面经变雕刻中,有着许多普通世俗人物的形象。在寺院雕塑方面,宋代也有着新的发展,罗汉塑像颇多,且突出地刻画了罗汉凝神修持或悠然超脱的特性。除佛教造像外,非宗教题材的人物雕塑至此亦达到了新的水平,如山西晋祠圣母殿的44尊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表情贤静可爱,是现实生活中美丽女子典型化的表现。佛教雕塑的发展促进了道教造像的发展,为与佛教争夺信徒,道教一派亦大立像设,唐宋期间及明清的道教造像兴盛起来。
山西晋祠圣母殿元代梵式汉式二种造像均有一定数量的塑造。明清时代的罗汉等佛教造像较前代有增无减,不少地方的寺院都设有五百罗汉堂,同时道教造像及民间泥人塑作均有相当多的数量,只是艺术上成功的作品不多。由此可见人物雕塑是中国雕塑中宏大的组成部分。
动物中国雕塑中有一个生动丰富的动物世界。从早期陶器、青铜器装饰雕刻到各代帝陵表饰雕刻;从皇宫建筑装饰雕塑到民居建筑装饰雕塑;从王城御道华表雕刻到农民房屋前后拴马桩的雕镂,无不以动物为题材。朴拙的吠狗、狰狞的饕餮、驯服的猪羊、奇异的灵兽、凶猛的虎、雄健的狮、轻捷的马、美丽的凤、盘曲或飞腾的龙等等,多姿多态、丰富多样的动物雕塑构成了中国雕塑的重要内容。
动物雕塑中国的动物雕塑,从功能上看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家畜与作为交通工具的动物等,即一般性动物;另一类是富有神灵意昧的“灵兽”,它们不但较一般性动物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比入具有更大的神通和功力,其造型有理想型的,亦有写实型的。(理想型动物是自然中实有动物的综合,夸张或变形形式。)一般性的动物雕塑多见于明器中,因为家畜家禽是财富的象.征,战马是王族大家权威和武功的象征,所以多被“雕饰如生”的陪葬入塘。
同时,在与生态系统保持着和谐关系的中国民族这里,祖先崇拜与动物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首先,认为人是由动物蜕变而成的,人的图腾一祖先是动物,宗法“大报反本”就应崇拜自己最原初的祖先一图腾,因而龙凤等长期为人作为造型的题材,汉画像砖石上的巾帼民族始祖一伏羲、女娲的形象,为人面蛇(龙)身,在后代龙的形象更与祖先、天子、权威、富贵、吉祥等联系在一起,被作为多种有装饰意味的雕塑的题材。山水景物除人物、动物的题材之外,中国雕塑还有许多直接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作品。
女娲雕塑在汉代的青铜器物中,有一种山岳造型的香炉博山炉。博山炉底座以上的部分被雕塑为山岳的样式,其间以透雕和错金银的方法雕饰出树木和野兽。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长安巧匠曾制作有九层金博山炉,其山雕镂有奇禽异兽。河北满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博山炉,透雕岭峦沟壑层层,错金禽兽呈旋转式流动气势,且疏密有度,随着视角的变化还有不同程度的闪光,一派仙山幽谷的气象(图见史岩《中国雕塑史图录》卷一第页)。汉代铜镜上有不少的云雷纹、草叶纹雕刻,与其上的神兽一同构成灵异飞转的气象。有一铜镜的铭文说:“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凤朱鸟,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云中敖,四海长保”博山炉上的山峦造型,当也是渴望羽化升仙的人们幻想中仙境的形式。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如动物富有灵性一样,自然山水也富有灵性。这无疑是山水林壑较多地成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的原因之一,是自然山水较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原因之一。山水环境由理想中的仙境转化为隐居、修心养性的理想环境是很自然的,因为渴望升仙与渴望隐于幽静之处在超脱世俗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随着山水林壑成为现世人逃避现实、寄托情感的理想环境,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而当自然山水成为自觉的审美对象之后,又必然促进山水艺术的发展。
香炉博山炉小编认为明清时代的工艺性雕塑,更多地表现了山水的情态。因着山水林野与士大夫脱俗的品性有了约定俗成的联系,具有了高洁品性的象征意义,所以笔筒等工艺品上多雕有山水林野的题材。明清时期还雕造了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玉山是大型玉石雕刻而成的山形观赏陈列品,往往以山水画为蓝本,雕出山峦、树林及人物场景。故宫收藏的《大禹治水》就是以宋代山水画为蓝本雕刻而成的玉山。《大禹治水》采用青润密致的青玉为原材料,不仅其体积之大为玉雕之冠,而且雕刻得山石错综、林木茂密,还有繁多的人物构成的复杂情节,看去气势磅礴,生动自然。
参考资料《中国雕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