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山西省博物院的人都知道。里面最神秘的一件展品就是一座汉白玉石棺椁。上面雕刻着充满异域风情的图像。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日,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国宝级文物虞弘墓石椁。在石椁边缘突现很多“新”的痕迹。
汉白玉石棺椁新磕痕迹
在部分石板的底边、侧边上,有很多白色凹陷,颜色与周边的部分明显不同。
令人怀疑是不是在过去外出展览的过程中在运输过程中被弄伤的。参观者议论纷纷,山西博物院针对网友的质疑回应称:非常感谢大家对山西博物院的关心与支持。就网络上反映院藏虞弘墓石椁的有关情况,院内高度重视,正在做进一步核实。
那么它是从哪里挖掘出来的呢?年7月9日,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村民,在自家院墙外挖排水沟,意外地触到了一块坚硬而且巨大的汉白玉石板,于是一个埋葬了千年的古墓就这样被掀起了神秘的面纱。石椁外观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椁的顶部由3块汉白玉石组成,中部墙板由9块将近一米高的汉白玉石板构成。石椁下部是底座,底座先用前、后、左、右4块汉白玉石板组成框架,上面架着两根汉白玉石梁,梁上又铺6块汉白玉石板,组成底座面。在底座下四周,还各垫有石狮头,兽头冲外,神采奕奕,其背上正负着椁座。墓葬的出土对研究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
汉白玉石棺椁旧照
王郭村隶属于太原市晋源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晋祠东南约20公里,交通便利。“头新村,二马村,旮地旮旯王郭村”,据村《真武庙碑记》,北齐斛律金被封咸阳王,在此建别墅,修城郭,即咸阳王城郭。年久城湮,形成村落,乃以王郭为名。
虞弘是一个外国人,却在千年之前被葬在了中国。他一定不会想到,年后,他的棺椁会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厅之内,安静地接受世人的敬仰……
他是谁?墓志显示: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公元年生于鱼国,自13岁起,任柔然高官,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安息、月支等国。19岁时,他不畏艰辛,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出使北齐。这是多么不易啊!他被留任北齐陪都晋阳,先后在我国的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历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凉州刺史、仪同大将等。到公元年前后的北周,虞弘曾统领代州、并州、介州三州的检校萨保府。40年间,他居于晋阳城,最终融入了这片黄土地,与夫人同葬墓中。
虞弘墓志铭
志中还记载了虞弘一家三代人的概况,透过他们的职务变迁,能反映出古代民族之间的往来与交融。其中有许多都是史书少见的内容,具有很大价值。在石椁西侧发现了其夫人的残缺墓志,但已无法辨清其字迹。难道,那椁壁正中间的男女“宴饮图”浮雕,就是虞弘夫妇的雕像?至此,可以表明,虞弘并非中原人士,而是西域胡人。作为优秀的外交家、杰出的商贸家,又受到皇帝宠信的在中原任职的外国人,入隋以后,虞弘继续担任统治太原地区的军事将领,59岁逝世。
出土随葬品除石椁外,还有墓志、瓷碗残片、汉白玉人物俑、八棱彩绘雕刻柱、莲花座、铜币等共计80佘件。人物俑分汉白玉和砂岩两种石质,共16件。虞弘墓最具重大意义的考古发现,是描述中西亚波斯粟特人文化生活的汉白玉浮雕彩绘图像。石椁除椁顶外,椁壁、椁座均有浮雕,并施以彩绘和描金。浮雕彩绘内容由50多个单体图像组合而成,内容丰富多彩。有盛大的宴饮场景;有熱烈的乐舞场面;还有激烈的狩猎场景及人狮搏斗的惨烈景象。图中人物形象均为高鼻、深目、黑发、浓须。图案中的系带鸟、鱼尾翼马和葡萄叶蔓纹饰,胡腾舞和袄教拜火祭坛,充满了异国风情而且生动鲜活,让人感受到浓烈的中亚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气息。
石椁的中国建筑构造和浮雕绘画的外来内容,与出土的虞弘墓志内容十分吻合,它们相互印证了墓主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经历。虞弘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少数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这一发现说明,当时的晋阳与西亚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已十分频繁。
在年前,山西太原是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汉服、金发碧眼高鼻梁的西方人,与本土人一般散步、骑马、游玩,甚至与小贩讨价还价。我们无法得知,这位虞弘先生是怎样的理由让他最终选择在晋阳古城驻足。但是,我在想,当一位60岁的老人客死异乡,并最终将尸骨与生存多年的黄土地融为一体的时候,他可能已将所有感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而不再去追忆那存在于童年记忆中的故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