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会(?-年),滑州胙城县(今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隋末唐初大臣。
刘政会出身河南刘氏。隋朝末年,刘政会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率兵投靠李渊麾下,被派至太原,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为太原元谋功臣。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攻陷太原后,刘政会被俘,仍忠心不屈。获救后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
贞观九年(年),刘政会逝世。追赠民部尚书,谥号“襄”。配飨高祖庙庭。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刘政会出身于河南刘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家族“本出匈奴之族”。
隋朝大业年间(年-年),刘政会担任太原鹰扬府司马(一作开阳府司马)。大业十三年(年),右骁卫将军李渊(唐高祖)升任太原留守,刘政会所部隶属其麾下。
此年,李渊与晋阳县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密谋起兵造反,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开始招兵买马。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到晋祠祈雨,企图将其杀死,以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但李渊提前获悉此事,于是先发制人,指使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借机囚斩二人。
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后,自封大将军,刘政会因功被任命为大将军府户曹参军。其后又随李渊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十一月,李渊进封丞相,任命刘政会为丞相府掾。
留守晋阳武德元年(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刘政会被授为卫尉少卿,奉命留守晋阳。刘政会经营后方根据地,对内抚慰军士,对外和睦外族,远近之人都对他心悦诚服。
武德二年(年),刘武周进攻晋阳,晋阳土豪薛深开城迎接刘武周,晋阳城于是失陷,刘政会也被俘虏。刘政会忠心不屈,虽然被俘,但仍不忘秘密向李渊告知敌方军情。
善始令终武德二年(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等率军大败刘武周,收复晋阳。刘政会得以回归唐朝,被恢复原有官爵。其后,刘政会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获封邢国公。
贞观(年-年)初年,刘政会改任洪州都督,并得赐实封食邑三百户。
贞观九年(年),刘政会病逝。李世民闻讯后,亲下手敕说:“刘政会在起义(指晋阳起兵)时,确实立有特殊的功劳,应从优办理刘政会的丧葬仪式。”随后追赠他为民部尚书,谥号“襄”。后追封渝国公。
永徽五年(年)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重新追赠刘政会为并州都督。
刘政会早年便追随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被派至太原,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唐朝建立后,他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颇得众心。刘政会被刘武周俘虏后,仍忠心不屈,暗中向李渊泄漏刘武周方面的情报。
武德元年(年)八月六日,刘政会作为太原元谋功臣,与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等十四人一同得到“恕一死”的特权。
贞观十四年(年),刘政会与淮安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郧国公殷开山一同配飨高祖庙庭。
贞观十七年(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刘政会位列第二十一名。
总章元年(年)三月六日,刘政会等三十六位太原元从、西府旧臣被唐高宗评为第一等功臣。
建中元年(年)九月五日,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刘政会等三十四人被定为第二等。同年十二月,刘政会等三十四人被德宗定为功臣上等。
文学形象在明代熊大木所著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中,刘政会为少卿留守,在刘武周入侵并州时,与宇文歆共劝齐王李元吉坚守。但李元吉表面允诺,随后却连夜逃走。刘武周攻陷并州后,刘政会被擒。刘政会在之后上密表,陈述可以讨平刘武周的理由,使唐高祖李渊决意征讨。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来表示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乃是后勤、后方的稳定安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后方稳定了,战争就已经胜利了一半,刘邦能够平定四方最终建立大汉江山,很大的功劳要归于萧何在后方的坐守。隋末天下大乱,四方群雄并起,这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大唐的李渊,公元年大业十三年李唐集团在晋阳起义,之后披荆斩棘平定了割据势力,建立起统一的大唐帝国。而就在李氏父子征战四方的时候,镇守在太原大本营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刘政会,可以说此人乃是唐朝建立的大功臣。
刘政会早年间在隋朝任开阳府司马,后来李渊任太原留守的时候,刘政会就跟随了李渊,可见刘政会参加革命集团的时间很少,资历在后来的大唐功臣中算是很老的了。高君雅之后就起兵造反,时的刘政会就被李渊任命为参军,公元年李渊攻克了长安建立唐朝,刘政会被任命为卫尉少卿,负责坐镇老家晋阳,为新生的大唐提供物资支持。武德二年,刘武周再突厥人的支持下率军南下,将太原攻占,刘政会为了使晋阳百姓免遭涂炭,就开城投降,刘政会虽然投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没有心悦诚服,反而暗地里向李唐递送情报,为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立下大功。
历史上对于刘政会的记载其实很少,并且刘政会此人和其他功臣不同的是,他从头到尾都是李渊的铁杆忠臣,像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冯立等人,虽然上面最大的老大是李渊,但是却不忠心于他,而是各自抱着秦王或者太子的大腿,像尉迟恭、程咬金这种几乎都不拿李渊这个高祖当回事,只听李世民的话。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这等大事上也没有刘政会的身影,再加上刘政会长年居于幕后和李世民的关系并不是多么的亲密,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贞观年间刘政会的地位其实不是很高的,被放任在外担任洪州都督。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点即便是在李世民这里也绝对不会例外,顺我者昌,当时在李渊身边的刘弘基、长孙顺德、刘文静等人后来都陆续转到了秦王李世民的帐下,所以后来这些人的立功机会都有很多,在贞观年间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刘政会的忠心是很值得赞赏的,但是却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得自己前途无望,后半生不说碌碌无为吧,也是得不到重用,不受李世民的待见。公元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刘政会去世,当时李世民并没有表示出来太大的伤心,只是淡淡的出了一句,“政会在高祖起义的时候确实是立下功劳,因此不能辱没了他”。相比对于其他功臣去世表现的伤心、待遇,刘政会的去世好像就显的过于平静了,不经令人慨叹啊。
公元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令吴道子将二十四位功臣画成画像挂在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政会被列为第二十一位。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会有些疑问,明明前面一直说刘政会不受李世民待见,为何依旧被列进凌烟阁功臣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组人,就是被称为“太原元谋功臣”,这是高祖李渊建国不久后分封的十七人,此十七人皆是在晋阳起义过程中立下大功之人,并且李渊在世期间对刘政会大为信任。虑到这两方面的原因,李世民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即便是心中不待见刘政会,依旧将他列入了凌烟阁功臣,只不过这排名稍稍靠后而已。
附《旧唐书·列传·卷八·刘政会传》:
刘政会,滑州胙城人也。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政会,隋大业中为太原鹰扬府司马。高祖为太原留守,政会率兵隶于麾下。太宗与刘文静谋起义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独怀猜贰。后数日,将大会于晋祠,威与君雅谋危高祖。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因遣政会为急变之书,诣留守告威等二人谋反。是日,高祖与威、君雅同坐视事,文静引政会入,至庭中,云有密状,知人欲反。高祖指威等令视之,政会不肯,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省之耳。”君雅攘袂大呼曰:“此是反人,欲杀我也!”时太宗已列兵马布于街巷,文静因令左右引威等囚于别室。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大将军府建,引为户曹参军。从平长安,除丞相府掾。武德初,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政会内辑军士,外和戎狄,远近莫不悦服。寻而刘武周进逼并州,晋阳豪右薛深等以城应贼,政会为贼所擒,于贼中密表论武周形势。贼平,复其官爵。历刑部尚书、光禄卿,封邢国公。贞观初,累转洪州都督,赐实封三百户。九年卒,太宗手敕曰:“举义之日,实有殊功,所葬并宜优厚。”赠民部尚书,谥曰襄。后与殷开山同配飨高祖庙庭。
子玄意袭爵,改封渝国公,尚南平公主,授驸马都尉。高宗时为汝州刺史。次子奇,长寿中为天官侍郎,为酷吏所陷也。
附《新唐书·列传·卷十五·刘政会传》:
刘政会,滑州胙人。隋大业中,为太原鹰扬府司马,以兵隶高祖麾下。王威等既贰,秦王欲先事除之,遣政会为急变书告其反。时募士已集,乃执威等囚之,然后举兵,政会功也。
大将军府建,为户曹参军,迁丞相府掾。武德初,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调辑戎政,远近欢服。会刘武周寇并州,晋阳豪杰举应之,政会为武周所擒,每密表贼形势。既平,复官爵,历光禄卿,封邢国公。贞观初,转洪州都督,卒。太宗手诏:“政会昔预义举,有殊功,葬宜异等。”于是赠民部尚书,谥曰襄。后追徙渝国。
子玄意袭爵,尚南平公主。高宗时为汝州刺史。次子奇,长寿中,为天官侍郎,荐张鷟、司马锽为监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瑒以谢,奇正色曰:“举贤本无私,何见谢?”闻者皆竦。后为酷吏陷,被诛。
附《册府元龟·卷三百四十五·将帅部·佐命第六·刘政会传》:
刘政会初仕隋为鹰扬府司马在太原与晋阳令刘文静敦叙宗室亟相往来及高祖行军于太原政会率兵隶於麾下太宗与文静谋图起义募人既集王威等怀贰于我後数日将大会于晋阳威及高君雅等谋危高祖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因遣政会为急变之书执诣留守所告威君雅二人相与谋反是日高祖在衙中须臾二人及裴寂相次并集俱坐视事文静引政会入至庭中云:有密状知人欲反高祖指威等令取状看之政会不肯与曰:所告者是副留守事惟唐公得看之尔高祖佯惊曰:,岂有是乎!政会进览状讫谓二人曰:此人告公事如何君雅起床前攘袂大吼曰:此是反人欲杀我也。时太宗已布列兵马围绕周遍王威知事不免因曰:他人诬告只得听推逐尔文静遂叱左右引之而下就拘于别室既囚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及大将军府建引为户曹参军从平长安以佐命元勋蒙历任委。
《册府元龟》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公元年),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