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2月17日电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业态。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花塔村,通过撬动“一粒米”的力量,让这里的田园诗情画意变成一个强磁场,以农筑基、以旅赋能、以文铸魂。
从这里延伸而去,辐射26个乡村的“晋源稻花城”项目正加速建设。一头连起城市生活,一头连起田园美景,晋源区正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铺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筑基,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
飞舞的白鹭,起伏的稻浪,淡淡的米香,十月行走在晋源区的花塔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油画中。
走在田埂上,仿佛置身油画中。新华网发
“以前这里条件不好,田地撂荒,村民挣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也是个‘空壳’。”花塔村前党支部书记何建平说。
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花塔村收回了亩集体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自动化育秧生产线,推广机械化生产加工。
要想种出好大米,首先要选好品种。为提升晋祠大米品质,花塔村建起了稻米育秧基地,所产秧苗在满足本村使用外,还提供给周边村子和其他县市。
“今年稻田平均亩产有多斤,和去年比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何建平说,“现在的晋祠大米,是花塔村的绿色之米、致富之米。”
稻田里的稻谷。新华网发
随着晋祠大米知名度的提高,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先进设备,通过稻米加工厂对稻米进行深加工。同时,花塔村与多家商超、博览园签订大米、元宵、糍粑等产品购销协议,逐步建立起自产、自制、自销的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晋源区赤桥村、花塔村、王郭村等10个村陆续恢复种植晋祠大米,种植面积已达0余亩,日渐呈现出“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北国江南景象。
赋能,让稻田没有“冬闲”
随着复耕复种不断推进,当地的稻田、荷塘成了吸引游客休闲度假的美丽风景。
入夏时节,稻田里的稻草人。新华网发
如何充分挖掘晋祠大米的能量?紧紧围绕稻田做文章,将农田风光、农耕文明与游乐设施等资源有机结合,晋源区走出了自己的赋能模式。
年8月,稻田公园启动建设,如今已初步建成了集农业示范、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稻田公园的晋祠米铺,经过选米、碾米、筛粉、制馅、蒸制等流程,一笼散发着清香的米糕出锅了。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制作米糕的张女士,一边拿着手机定格美食一边赞叹。张女士表示,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割水稻、做米糕,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农耕乐趣。
小朋友体验割水稻。新华网发
“冬季游客可以玩冰雪项目、逛稻田城堡。”稻田公园副总经理刘清苑笑着说,“我们的稻田没有‘冬闲’。”据介绍,截至今年11月,稻田公园累计营收为余万元,已接待游客达万人次。
借着周边晋祠公园、晋阳湖公园、天龙山等旅游资源,一些村民自发开起了民宿,以其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农耕文化风情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出门不远处就是稻田,空气好、风景好、住着舒服。”花塔村村民张羽纯说,“入住的游客多一些,一年能增收两万元左右。”
铸魂,新理念塑造新“故乡”
“农忙时耕田,农闲时耕心。”年出生的张杰在稻田公园从事运营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一份有情怀的事业。“工作的时候能闻到稻花香,特别幸福。”
如今的花塔村人倍加珍惜这片青青稻田,新的发展理念让他们明白,只有打好“生态牌”“文化牌”,好风景才能有好前景。
稻田公园航拍图。新华网发
复种水稻、完善产业链、农文旅融合发展……花塔村的“一粒米”,只是晋源区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区别于传统吃饭、采摘的农家乐发展模式,晋源区正通过不断挖掘本地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新理念塑造新“故乡”,迎接八方来客。
“我们已启动了晋祠大米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计划分三年推动晋祠大米品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六统一’,进一步叫响晋祠大米品牌。”晋源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年,晋源区规划启动了“晋源稻花城”项目,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涉及26个村,总投资约46亿元。
该项目培育发展花卉园艺、晋祠大米、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文化旅居五大特色产业,旨在将当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构建产、景、城相融,生活、生产、生态共生的格局。
“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良,这是晋源区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的先天优势和先决条件。”晋源区委书记张农寿表示,该区将持续不断把农业产业的特色优势、独特的文旅优势转化为浇灌乡村沃土的活水,推动乡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策划:刘云伶
监制:王梦佳
制作:王昕妍
新华网山西频道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