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当我们与赤桥村的刘大鹏渐行渐远,
英国女学者沈艾娣却记得他,
李克强总理却记得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今天每一个游览晋祠的人,
都应该感谢刘大鹏……
世居古村
生于善门
刘大鹏,字友凤,有梦醒子、卧虎山人、潜园居士等别号,晚年也署遁世翁。大清咸丰七年五月十八(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
赤桥村在太原县城西南七八里处,西靠悬崖耸峙松柏森森的卧虎山,东面是层层叠叠的稻田荷塘。距著名的名胜风景区晋祠,只隔着一条明仙峪沙河,不足一华里。从晋祠难老泉分出的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海清北河(也称智伯渠),从村中南北向横穿而过,长流不息。
赤桥村古韵悠悠。春秋末期,晋国日见衰微,智、韩、赵魏等卿分疆裂土,互相倾轧。公元前年,势力最大的晋国正卿智伯,威逼利诱,挟韩、魏二卿合兵围攻赵襄子的领地晋阳城。久攻不下,遂决汾、晋二水灌城。就在这危如累卵的关键时刻,赵襄子派谋臣张孟谈潜出城外,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与赵结成联盟反攻智伯,智伯大败被杀。智伯的家臣豫让决心为主报仇,“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数次自残改变自己的相貌谋刺赵襄子,都被识破,赵襄子感其对主的忠义,放走了他。但豫让仍不死心,又一次怀揣利剑,藏伏于赵襄子出行必经的一座桥下,结果还是被赵的随从发现并擒住。豫让自知这次必死,就请求把赵的衣服用剑砍几下,实现他为主报仇的心愿,赵襄子为他的忠义所感动,就成全他,脱下自己的衣服扔在地上,豫让挥剑三跃而击之,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自刎而死。后人把豫让的这段事迹,视为“忠义”的滥觞。
豫让刺赵襄子的这座桥就在赤桥村,此桥名豫让桥,该村也豫让血染桥头而得名。
豫让桥之西数十步,大街南面就是刘大鹏先生的老宅院。据《刘友凤先生碑铭》载,他家“世居(太原)县南赤桥村。”刘大鹏的曾祖父刘美,祖父刘兴义,父亲刘明“义高一乡,世称善人”“皆好善不迁,以耕稼为恒业,明性考谨,笃厚宗族,和睦乡党,。凡遇贫困,罔不量力周济,而于婚丧之不给者尤加矜恤。”也就是说他的几代先人,都是威信很高,口碑很好的忠义善良之人。刘大鹏的父亲刘明(—),字云龙,号善圃,是位品行端正,头脑灵活,急公好义的善人。他常教导儿子要“敦宗族、和乡党、敬师长、正心术、端品行、赒恤贫穷、儆戒贪利、寡欲养身”等。教诲子孙们以“学吃亏”三字为宗旨,对此人生的修养和准则,刘明本人更是身体力行。
刘大鹏的一位本族伯母去世,因为老太太没有子孙,不但办丧事的费用,就连一具棺木也没有,刘明当即把这一大笔费用独自承担了起来,对儿子刘大鹏说:“(办丧事)一切营葬花费,吾家偿之,不必累尔诸族兄。”此举亟受乡邻称道。
刘明在太谷县经营木材生意时,手头宽裕,常扶弱济贫。光绪年间遭了大饥荒,有郭继善、杨虎子、李灼华、要松龄等因为贫穷,衣食无继,要卖妻子儿女。刘明“闻之倾囊以济,俾父子夫妻俱得完全。”他知道情况后就倾其所有,上门去周济,帮他们渡过难关,不致妻离子散。类似的好事他做过许多,成全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他曾对刘大鹏说:“吾虽未有修德行道,然济人利物之事亦常为之,故人多称吾为善人,亦以吾救卖妻鬻子者故也。”
刘明年轻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精心侍奉奶奶王氏和父亲,孝行远近闻名。刘明“幼有大志”酷爱读书,咸丰年间,南方“粤匪猖獗”,他“欲效疆场”,于是在学文的同时又习武,并参加了“武童”的考试,但考了几次没有考中,“遂改营商务而家业以成。”他十分重视对儿孙们的教育,选择就读的私塾,先生必须是品学兼优者,绝不计较给先生的修金多少。给儿孙们买书籍、学习用品等,以及行接济贫穷之人等善事“概不少吝”,出手很大方,而他自己在平常却十分节俭。光绪二十二年(),地方上举行乡饮酒礼,大家尊重他的品行,一致推举他为“乡饮介宾”。
刘明的文化素养也很深厚,十分支持儿子的事业。刘大鹏在编撰《晋祠志》时,每编好一卷,即让父亲先过目,刘明认真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晋祠志》完成后,他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言。
除此之外,刘明很有经营天赋,甚至可以说是有“超前意识”。
大清光绪三年()延续到光绪四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民谣曰:“光绪三年,谷穗朝天。”遭了罕见的大旱灾,没有粮食吃,饥民把树皮剥光,草根挖光,有的地方:“人相食,饿死者遍野塞途。”就赤桥村来说,“饿死者数百人,绝户者六十余家,里中顿觉萧条。”死了那么多人,村里一下子就显得冷冷清清。
光绪五年(),情况有了好转,八月下旬的一天,刘明把村里各户当家作主的父老召集到一起,商量一件大事。刘明认为,在受灾年头,为什么我们村饿死的人比邻村更多呢?就是因为村里大部分人家依靠造草纸为生。受灾之年,每斗米价格涨到二千八百余钱,人们连糊口的粮食也买不起,命都顾不了,谁还来买你的草纸呢?草纸又不能当饭吃。这就是本村抗灾能力弱于种粮村的症结所在。
刘明建议,现在草纸销路转好,趁此机会,造草纸的人家联合起来成立“纸行”。每十刀草纸抽出一文钱来,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不会影响我们过日子,但日积月累,每年就可集聚好几百緍钱,把这钱存在纸行里放贷生利息,这样,十几年后连本带息就是好几千緍。若再遇上灾荒年头,这钱就是咱们的救命钱,“以免邻里饿毙之患。”足以度过难关。至于这笔钱如何管理呢?刘明说:“立一公和局”,请“端方正直之人经理其事”。要是遇上草纸滞销,纸价太低,造纸人家生活困难的年头,也可以把这笔钱拿出来,统一收买草纸,纸的价格自然就提高了,人们的困难也解决了。刘明的这个建议,父老们当时都说好,刘明又说:“万事开头难,成立纸行购买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也得用钱,这样吧,我先拿出一百緍来,作为纸行的开办费。”父老们都说,好好好,下月初咱们再定吧。
到了九月初,竟没有人再提这桩事,刘明即让刘大鹏(那年他23岁)挨门挨户去请父老们,再次开会商议。谁料人们都没有了热情,还有人对刘大鹏说:“大家都在商议唱秧歌,你还不知道吗?你父亲所谋划的那件事虽然很好,但大家都不以为然,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益处。”刘大鹏回家把情况禀告了父亲,刘明长叹一声,成立纸行的事也就此作罢。
十六年后,刘大鹏回忆起这件事,还为村里人眼光不长远而深感惋惜,说:“父大人所谋久远之计,村人无远见,竟视为迂阔,良可浩叹。”
刘明的善于经营由此可见一斑。光绪十年(),年已花甲的他,仍施展经营才干,到太谷李满庄办起了一家木店,取名“万义和”,经营木材生意。
刘大鹏的一生,深受其父的影响。
这是晋祠著名的砖雕匾额,是三个什么字?
回复砖雕两个字查看。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