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刘戍梅
网络编辑:郝枫
《日出金山岭》王凌云是一个以摄影为乐趣的人,更是一名“时刻准备着”的摄影迷。20多年来,他融摄影与锻炼身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一体,乐此不彼。
“摄影实践多了,欣赏高手们的摄影作品多了,就觉得不能满足于浅层次的快乐。不管拍摄风光、花卉、人文等哪一类片子,都应该注重照片的质量,力求拍出有味道的照片,要让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73岁的王凌云如是说。
《壶口瀑布黄河魂》年王凌云从山西大学教师岗位退休,对摄影比以往更为投入,更加痴迷。究其原因,一是喜欢,有兴趣;二是有一定基础,早在年参加省电力系统举办的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曾获得过摄影比赛一等奖;三是摄影的同时也欣赏了美景,锻炼了身体,一举三得;四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现并传递正能量,何乐而不为?于是,他买了更好的相机,上了半年的老年大学摄影班,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
《盘龙圣柱》20多年来,他奔走于省内外,行踪不定;热衷于山水间,不辞劳苦;风光、花卉、人文等,无不涉足。因此,一幅幅美景、一个个瞬间在镜头里定格,不仅先后被太原市摄影家协会和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还多次参加省内外摄影比赛并获奖。
《双塔夕照》年以来,王凌云拍摄最多的是晋祠。他喜欢晋祠,对圣母殿廊檐下的木雕盘龙柱更是情有独钟。因为他发现,那上面的每条龙都盘曲自如,鳞爪有力,神态各异,工艺精巧,以至于每次去了,都要面对盘龙柱盘桓良久,正面、侧面,竖幅、横幅,拍个不停,但拍来拍去,始终不能满意。总是觉得没有特色,不够传神,缺少细节,难见内涵。
《晓月夕照》功夫不负苦心人。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会有。于是,《盘龙圣柱》这幅照片诞生了:龙头的神态栩栩如生,细节清晰可辨,其他几根盘龙柱、廊檐、牌匾,游人也都各得其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次,王凌云在太原市南中环桥上观察祥云桥时幡然悟到:清晨日出时分,朝阳的光辉斜射在祥云桥上,光影效果应该不错。摄影不就是用光来绘画吗?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南中环桥上选好拍摄地点,支起三角架,等到自己认为光线合适时,按下了快门。主体、环境、光线、色彩都比预想的效果好,再现了桥梁造型设计者心目中的一只高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
《上九天揽月》有灵感乍现,也有妙手偶得。《晓月夕照》纯粹是天赐良机。拍摄那天下午,碧空蓝天上飘荡着大大小小的雪白云朵,王凌云与几位影友前往汾河景区拍照。傍晚7点多,其他影友陆续散去,独留王凌云一人。夕阳渐渐西沉,天空的云朵开始被微风撕成条状,并呈现放射形,汾河水面波光粼粼,南中环桥那两弯形似晓月的桥拱展开于蓝天,真是绝美的景色。他急忙换上鱼眼镜头,将这一广阔的美景收入镜头。
《旭照祥云》“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王凌云就属于“有准备的人”。每次外出拍摄,他都会带上鱼眼镜头、普通广角镜头、长焦镜头,以期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邂逅最美的景色。
“除了耐心,还得有日积月累的摄影知识、摄影经验,以及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只有带着一个全心临战的状态,去仔细观察,敏锐发现拍摄主体,才能拍出体现‘江山如此多娇’的片子。”王凌云拿出得意之作《娘子关长城》《春耕时节》,不无得意地说:“这两幅作品就是在拍摄结束、返回驻地的路上,边走边观察拍摄的。面对寻常主体,我总想拍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效果。运用鱼眼镜头,寻找不一样的角度,是我的爱好。”
《大河落霞》《悬空伞影》是王凌云第一次去悬空寺时拍摄的。那天,在时断时续的蒙蒙细雨中,他一路走,一路拍,总觉得已经把悬空寺该拍的都拍了,但又觉得缺少些什么。走出寺外,向悬空寺左边通向恒山水库的石阶小路拾级而上。途中,他有意识地回首远眺,但见蒙蒙细雨中,悬空寺的入口处,聚集着很多撑着各色雨伞的游人站立,给雄宏奇险壮观的悬空寺平添了几分妩媚和灵气,于是灵机一动,当即拍下这一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后,这幅作品夺得“网通杯”魅力山西摄影大赛一等奖。
王凌云也是摄影圈内有名的热心肠。多年来,他本着为广大影友服务的初衷,毫无保留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并以讲课的形式,与影友们共同分享他的摄影经验和心得体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