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美
在于其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古建筑之美
在于其凝聚了中华百姓的闪光智慧,
古建筑之美
在于其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
古建筑之美
更多地体现在一处处的细节中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今天带朋友们探访的是一座元代建筑
窦大夫祠里的献殿
说起窦大夫祠我们就要从一个人讲起
窦犨(前—前),字鸣犊。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主要活动在晋定公时代。因其采邑(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古属狼孟、后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也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所以历代均以窦犨为阳曲人。
窦犨为晋大夫时,正值春秋之末“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窦犨却循规蹈矩,崇尚礼治,重视教化,竭尽善辩能言之才,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都有一定影响。所以,与当时执晋国政的正卿赵鞅,政见多有不合。为后来赵鞅逼杀窦犨埋下伏笔。
当年窦犨曾率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治理汾河水患,筑坝开渠,垒堰导水,广开农田,使人们安居乐业。据说,现在的横渠,就是窦犨领导开凿的引汾河水的人工渠。千百年来,此渠引汾河水,溉汾东田,以至渠名成为村名(横渠村),一直沿用至今。当地人民为纪念窦犨,就修建了窦大夫祠,这便是窦大夫祠的来历。
窦大夫祠的建造年代?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历史上有又被称为“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
唐朝诗人李频留有“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的题诗,说明至少在唐代时便已经有了这座祠庙。
据留存至今的一通元代碑文记载:“宋元丰八年(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大意就是汾河水暴涨,窦大夫祠也受了影响,向北迁移重建。
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年)于原址重建;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年)重修西廊房;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重修烈石口英济祠;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年)重修围墙;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年)重修膳亭、彩画禅院;
清同治二年(公元年)重修英济侯庙;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重修乐楼。
现存建筑献殿为元代遗构,后殿和南殿以元代风格为主,亦存有明、清维修遗迹。
窦大夫祠的功能作用?
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
窦大夫祠的建造组成?
窦大夫祠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呈带状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乐楼、南殿、献殿、主殿,主殿两侧建有耳房、配殿,南殿两侧建钟、鼓二楼。
而重点介绍的就是
献殿
所谓“献殿”,就是古代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称“祭亭”。在古时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都会在这祈雨、摆放贡品,作为祭祀的场所。
献殿的顶
献殿的“顶”采用了“单檐九脊顶”结构,琉璃剪边。
九脊顶又叫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所以称为九脊顶
琉璃剪边和琉璃顶
而檐下斗拱采用是五铺作,双下昂设计
所谓铺作,既为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块传递到柱上。
此外,铺作也指斗栱类型,斗栱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五铺作,三跳六铺作,以此类推。
所以献殿的斗拱采用是五铺作
那么,何为双下昂?
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可以明显的看出献殿的双昂
献殿的“柱”
接得往下看,就是献殿的四根檐柱,四根立柱直径都在约0.8米以上,用材硕大、粗犷雄浑、元代建筑特征显著。
四根献殿柱,均采用“收分”与“侧脚”(是不是一头雾水)
“收分”就是柱头与柱脚呈上细下粗的形制,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
为此,还专门测量了一下,在柱子底端周长约cm左右,而在柱子中端周长约cm左右。下粗上细非常明显。
“侧脚”就是柱头要向内侧微微倾斜大约百分之—
这百分之—的倾斜就没法测量了!但“收分”与“侧脚”不但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也使整座殿宇显得越发庄严肃穆、气势宏伟。
八卦藻井
好了,看完献殿的外部结构,我们看看其内部结构
精华来喽,不要眨眼哦
献殿内所设天花藻井
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而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
献殿最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斗拱递叠而就,一、二层为四边形,二层以上为八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四座,构造玲珑别致,制作工艺考究、雕刻精美。
神龛,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
献殿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呈八卦图形,再而重叠渐进,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构成周易八卦的整体,称其为“八卦藻井”
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所以这个藻井可谓是天地人合一。
献殿与后殿
一般来说,献殿与主殿都是分开建造。比如晋祠的献殿,但是窦大夫祠的献殿与后殿却连在一起。
献殿的后柱与后殿前柱公用有机相连,使献殿与后殿两殿成为一体,结构十分独特。这也是窦大夫祠献殿的另一个特点。
后殿的门
在窦大夫祠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后殿的门。这个门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
其板门制作手法浑厚,造型大方,板门用木板左右相拼,后面各加四条横向串木,用穿带结构将木板与横串木相连,门上的铺首是叩门的门环,左右门扇上方正、背面用大门包叶加固,防止内板散落并起到装饰作用。
板门左右下方门盘分别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门盘韩監助造”字样,这就说明,此门比故宫的门还要早年左右。
左右两扇门上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盘龙一条,历经多年仍栩栩如生。
窦大夫祠元代建筑整体结构浑然质朴,构思独特,反映了元代营造技术的灵活性和不拘一格的创造胆略,其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既有一般建筑之共性,也带有本地区的强烈的地方特色。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毗邻中北大学,有兴趣的盆友们可以来参观。下期见!
来源:以晋之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