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多篇关于晋祠的历史及典故,今天要写的还是顺着我的游览线路来写的,是前面几篇的续写,互为补充。
但是今天借着游览的景点,我要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关于仙的,一个关于人的。
沿着晋祠中轴线经过晋祠公园,进入晋祠博物馆大门,先后经过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鱼沼飞梁、圣母殿,从圣母殿出来后,来到位于圣母殿一侧的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
难老泉亭但是,不是一般的奇怪,被称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又称“神奇之笔”由明未清初著名的学者傅山老先生书写的“难老”匾额怎么没有看到呢?而且在难老匾额底下,还有一个由清康熙年间刘汇用行书题字的匾额“晋阳第一泉”也没有找到。难道我来错地方了,还是因为特殊时期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暂时收起来了?
先游览拍照吧,但是多少有点影响心情。这个是亭子下面的一个泉水井。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
难老泉水泉水底下似乎有一股吸引力,隔几秒钟就会“哗哗”的响一下,似水底有异物的感觉。因为这是我周围没什么游客,特别安静,这种声音还是有点让人心惊的。因为在晋水的源头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此游览后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但是现在看来,距离碧玉的感觉是不是有点远,可能也跟现在的环境污染有关吧。
善利泉亭晋水的源头就在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善利泉、难老泉,但是善利泉与鱼沼泉时流时枯,而难老泉则长流不竭。上图是与难老泉同修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的善利泉。难老泉亭与善利泉亭成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两翼,在水上建亭,意蕴迥别。
难老泉亭关于难老泉,这里面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叫柳四的姑娘,嫁做人妇后,也是贤良淑德。奈何她遇到了一个恶婆婆,婆婆每日刁难她,让她去很远的地方担水。
有一天,柳四的善言善行帮到了一位乔装打扮陪后神仙,神仙赠她神马鞭一根,让她放入水瓮之中每日抽一下,水瓮就会水满,这样她就不用日日辛苦担水了,但是有一点,马鞭不可离开水缸。但是,她的婆婆趁她不在家抽出了马鞭,水也就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眼看就要酿成水灾,善良的柳氏什么话也没说,一扭身坐在了瓮上,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至今也已流了千年万年,就形成了现在的“难老泉”。
洗耳洞来到位于距难老泉亭几步之遥的“三七分流”,要进入里面先要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洗耳洞”。为什么叫洗耳洞呢,这个洞跟洗耳又有什么关系呢?转过洞口才发现,原来答案在里面。
弯腰恭身走出洞口后,眼前出现了一个抬着石板的小和尚。石板的上方有一个龙头,龙头张着大大的嘴巴,从龙嘴巴里源源不断的在喷水。龙嘴所喷出的泉山皆流自难老泉,流下来的泉水也不断地流经小和尚的耳朵。
洗耳洞为什么这个洞要叫“洗耳洞”呢?我没有查到有关解释和说明。我的理解应该是要让人们时常做到圣人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中的非礼勿听,不要让那些流传不好的言语传入并脏了耳朵,要时时日日听该听之言的意思吧?
智伯渠从龙口里喷出的泉水倾泻而下,一分为二,两股泉水而后又三七分流,注入智伯渠中缓缓顺流而下。在晋祠中游览,如果稍不注意,就会生出置身江南园林之中的错觉。亭、台、楼、阁、榭、坊无一或缺,皆是修的小巧、精致、典雅、古朴又大方。每每看到这些,它们都会给我一种好像是微缩版的精美小玩具一样的感觉。
“三七分流”也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难老泉的故事涉及到神,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但是三七分流的故事也许是真的确有其事,我讲给大家听听。
晋祠景点“三七分流”在北宋年间,晋祠一带时有干旱发生,灌溉庄稼需要的水就变得宝贵无比。晋祠附近有两个村庄,南村和北村,两村经常为争晋祠水发生争执甚至武力争斗。当地政府官员为了解决两村的矛盾,就想了一个办法,不过,我觉得这个办法估计应该是个糊涂笨蛋官想出来的。
他们在两个村庄的中间,找了一片空地,架起一口大锅,里面倒入满锅的油,烧开后放入十枚铜钱,然后让两个村子各派人从热油锅里往外捞铜钱,两个村子按各捞出来的铜钱数量来决定分水的多少。
晋祠中慵懒的三只猫咪在南北两村人犹豫之际,北村一个青年人走出人群,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入锅中,最终捞出七枚铜钱。因此北村人也就分到了七分水源,南村人分到三分水源。但是北村的那个青年人却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将其葬于这中流砥柱之下。
几个景点游览下来,既有视觉享受,又有历史有故事听,感触良多,收获满满就够了。往下一个景点移步时,看到几只猫慵懒的一字排着随地而卧,想来也是见惯了大场面,始终对我们的走来走去显得无动于衷,难道这猫咪也被着皇家园林养出了“皇家”的傲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