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的晋祠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享誉三晋“北稻一绝,皇家贡品”的晋祠大米就产自这里,其种植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与天津小站大米被并称为“北米之最”。年,晋祠难老泉因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而断流,面临断种危机。年在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后,地下水位有了显著提高,晋祠大米开始复种。
武进全,晋源区王郭村人,55岁的他当过村长做过生意,十几岁就跟随父辈们种植晋祠水稻,对于晋祠大米他一直有种独特的感情,即使曾经由于环境破坏而造成晋祠大米的短种,也没有影响他的晋祠大米梦。
冬季,武进全时不时的会去打理水稻种植的水田,大田里的水是自然流入的,天然环保。武进全反复强调两个字:情怀。没有对晋祠大米的钟爱和情有独钟,他不会坚持这么多年。
小电动车把脱粒后的稻草拉到稻草编织那里进行二次利用。
罗建,78岁,闲暇时将稻草又编织成扫帚或坐垫。对稻草进行二次利用,环保不浪费。
60岁的张玉明用收割机收割稻谷。
稻田里没有施除草剂,只是人工除草,所以田埂上还留下好多杂草。
小面积稻田里要人工插秧,60岁的魏翠忠正在抛秧苗。
68岁的贾本华,将近七旬,仍努力地在稻田里干活。
许海福,70岁,指着远处的稻田,脸上充满了希望。
晋祠大米复种面临着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恢复生产的也就不足亩,和鼎盛时期几万亩的种植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熟悉和知道晋祠大米的也就是老一辈人,所以销售基本上靠口口相传,如何在网络上营销也是合作社将来需要考虑学习的。树立晋祠大米的品牌依旧任重而道远,但是人们对它的感情依旧,在回忆里,也在心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