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对于历史和考古而言,
证据的出现充满着偶然。
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但是可以通过孜孜以求的研究,
越来越接近真相!
本文可能是异想天开的想象,也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发现。笔者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试图解开晋祠历史上的变迁之谜。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纰漏之处,还请方家多批评指正。
论述之前,先阐明一个观点:
宋太宗年平北汉毁晋阳,新修晋祠竣工,从明仙峪中迁出到今朝阳洞位置。
再次梳理晋祠的变迁:
1,北魏前——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年),晋祠在明仙峪中古悬瓮山脚下,是为古晋祠;
2,太平兴国六年(年)赵光义新修晋祠动工,九年(年)竣工刻石立碑——咸平二年(年)毁于太原大地震山体滑坡,在今朝阳洞位置,可以暂且称为太平兴国晋祠;
3,宋真宗(年)诏修晋祠——天圣年间(-年)竣工改祀圣母刘太后,并补建小规模叔虞祠,是为今晋祠。
为什么说太平兴国晋祠在朝阳洞的位置?这种假设的线索是什么?我们知道在朝阳洞台阶下面左右各有一周柏,南面是斜倚圣母殿的齐年柏,北面一株已在道光年间因枯死被砍伐。朝阳洞建筑群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供奉财神、灵官、吕洞宾等道教神祗。它建筑年代较晚,且不是晋祠的主神,为什么会在它的门前有晋祠最古老柏树呢?会不会是在朝阳洞建筑群之前就有更重要的建筑在这里呢?假如有,会是什么建筑呢?
我们注意到晋祠博物馆北线建筑群从朝阳洞——唐叔虞祠——昊天神祠——东岳祠——文昌宫(都是元代以后建筑)。地势高昂而且从西到东逐渐降低,是典型的山体滑坡舌头地形。在舌头的南沿,有晋祠现存两棵最古老的柏树,朝阳洞阶下的齐年柏和东岳祠前的长龄柏。假设此两柏为主殿神道植株,两点连一线,长度约一百米,方向东偏南约20度(神道南沿),过已伐周柏点画此线的平行线(神道北沿),我们惊奇地发现,朝阳洞,松水亭(献殿),唐碑亭,宋碑亭四点一线,俨然依次由西向东整齐排列在假设神道上。(唐碑亭在清乾隆时北移数步,而且西向改南向,在改建前,松水亭,唐碑亭,宋碑亭都西向拱拜于朝阳洞)。怡景园的雷劈唐槐,昊天神祠关帝庙内隋槐,此二株两点连一线,正好平行于假设神道,可以看做神道外围植株。我们把这些线连成一个矩形,可以看做此建筑群的核心范围。对比唐代奉圣寺院落矩形,几乎完全平行。
我们知道,宋初赵光义平北汉毁晋阳之后大修晋祠。把在晋阳城中的唐碑迁到晋祠,并且自己也效仿李世民立碑刻石。一起列在唐叔虞祠下。那么根据现在宋碑亭唐碑亭的位置信息可以判断在年太原大地震之前,朝阳洞位置就是宋太宗新修的唐叔虞祠。
地图内上下两个矩形为太平兴国晋祠核心方位和奉圣寺方位。
它们中轴线都是东偏南约20度。
几十年后的圣母殿中轴线东偏南约45度。
如果太平兴国晋祠的假设证明成立,可以推论:位于太平兴国叔虞祠内的周柏隋槐,唐槐都是建祠时移植的古木。
为表达更清楚,附手绘图一张。
最后看宋太宗《新修晋祠铭并序》碑。以前都认为修是修缮,其实查“修":有修建,修筑之意。何况特写“新修”二字,其意不明乎?碑文
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叔虞承后稷之洪德……剪桐为封……观夫正殿中启,长廊周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遗像肃穆,衮冕在德,如膺爵土之辰
符合今朝阳洞的环境。还有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被以前研究者忽略的“……式命有司兮,攸徙是庇,乱楹达享兮,撼其旧制……”翻译过来就是“命官府迁徙(叔虞)到这里妥放庇护,宏伟的建筑、丰盛的供品,完全超过了旧时的规制……”。一个“徙”字,道出古今晋祠的玄机。
学术贵在依据讨论。
亦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点击下方图片,
报名晋行记“穿越陕甘石窟之路”。
这是晋祠著名的砖雕匾额,是三个什么字?
回复砖雕两个字查看。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