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第二次来到山西,终于走进了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传说中的晋祠,在古建、塑像、匾额、碑刻、柏树、泉水之间,穿越千年。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后又名“晋祠”。之后,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朝代的更迭中,晋祠经历多次重修和扩建,不断变换着模样。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扩建晋祠。隋开皇年间(—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以“金阙九重”,“玉楼千仞”形容晋祠,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次第告成,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晋祠山水,见证时光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晋水,依山就势,凭水添姿。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比晋祠更古老的山水,见证着晋祠在时光中流转。
晋祠的山,是巍峨的,“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是晋祠的天然屏障。晋祠的水,是流动的,“晋祠流水如碧玉”,为肃穆的晋祠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晋祠的树,是苍劲的,“虬枝横槊倚云孤”,用苍老的身躯,写尽了岁月的沧桑。
晋祠的水,流得很远。“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范仲淹诗中的嘉泉,便是晋水之源,晋祠难老、鱼沼、善利三泉。难老俗称南海眼,语出《诗经》“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为“晋阳第一泉”;鱼沼,因“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又因其内多鱼,故名”;善利,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鱼沼、善利时流时枯,难老泉则在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守护着难老泉的,是北宋年间的难老泉,亭上悬挂着的“难老”匾额,为清代著名学者傅山所书,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山水之间,古树犹存。“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欧阳修诗中的古柏,依旧苍劲,在圣母殿左侧倾斜,枝叶覆在殿宇之上,守护着晋祠。古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一同被称为“晋祠三绝”。周柏之外的其他古树,同样伫立了数千余年,郁郁苍苍,与晋祠一同在时光中老去。
巍峨的山,古老的泉,苍劲的树在晋祠相濡以沫了数千年,共同写下了晋祠的山水绝唱。自北齐开始,晋祠的山水,便引来了诸多文士官僚。“爱山水,常游晋祠”的北齐大丞相斛律金来了;“盛唐之时,雅爱晋祠山水,游览最久者”的李白来了;“至晋祠爱山水之胜,游览不忍去”的欧阳修来了……无数文人骚客闻名而来,在来去之间,留下诗歌、散文、楹联,诗文名句赞晋祠胜境,题字联匾壮古建雄姿。
“巍巍冠盖日纵横,景其美兮,景其淑兮,景其灵兮,晋阳混耀无双地;混混原泉时潋滟,清且涟漪,清且直漪,清且沦漪,山右声名第一区。”悬挂于晋祠大门之上,卧虎山人刘大鹏所作的这幅对联,是晋祠山水最真实的写照。
▼晋祠建筑,穿越古今
然而,晋祠的美,超脱于自然。那些千年前的建筑、雕塑,穿越古今,承载着自然之外的意义。散文大家梁衡老师在《晋祠》一文中,详述了晋祠的山水之美、建筑之美。有幸与梁老有数面之缘,得梁老赠书,书中一文详细阐述了梁老写《晋祠》时所发现、表达的美,他眼中的晋祠,是一种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和艺术的综合之美。
而这社会艺术之美,便在于晋祠的建筑、塑像、匾额、碑刻,在于古人的留存。晋祠有案可查的成百的古建筑,自北齐至明清,千百年来屡颓屡修、或废或兴,难以计其时代。短短半日,没能一一认识,只是,漫步于晋祠,在古建“三绝”前停留,触摸千年前绚烂的文化艺术。
圣母殿,晋祠古建三绝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晋祠的主殿,也是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圣母殿内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侍女像、女官像,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侍女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女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个性鲜明。塑像生动自然,只可惜,为了更好的保护,已经竖起了围栏,只可在殿外远观。
晋祠古建三绝之二,是圣母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年),八条木龙各抱一根廊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
圣母殿与献殿之间的鱼沼飞梁,建于宋代,是晋祠古建三绝之三。鱼沼飞梁架于鱼沼之上,古人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陵跨水道”之说,故名飞梁。鱼沼飞梁为十字形桥,东西桥面宽阔,连通献殿和圣母殿,南北桥面下斜,沼中立有34根小八角形的石柱,这种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赞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晋祠的楹联匾额甚多,每一个匾额的背后,或有着深刻的内涵,或有着动人的故事,没能一一探寻,只是着重了解了一下“水镜台”、“对越”、“难老”晋祠三名匾。“水镜台”正封闭维护,未能一睹真容。“难老”挂在难老亭中,守护着难老泉。“对越”为太原县举人高应元所提,语出《诗经》“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晋祠太久远,太厚重,半天的时光,囫囵吞枣,用镜头记录了现实的晋祠,却无法用文字,描述出心中的晋祠。幸而,“亭台树石之胜,必待名流宴赏,诗文唱酬以传。”而我,也得以从前人的诗文楹联中,认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晋祠。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
新浪微博:
觉非行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