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富有世界魅力的中国园林文化

来源:晋祠 时间:2023/5/7
北京好看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中国传统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主要由山、水、花木和建筑等元素构成。它是多种艺术的集大成者,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可谓最大的人间艺术品。同时,中国传统园林还体现趣味和感情,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主体画卷。本文将从我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分类、我国园林艺术的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园林文化做简要介绍。

一、西方世界的“中国园林热”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趣,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追求,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马可·波罗和明清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园林风貌介绍到欧洲以后,引起了西方人士的极大惊异和兴趣,很多人企图仿造中国园林。因此,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一阵“中国园林热”。但是,欧洲人最终发现,中国的造园艺术极难掌握,没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根基是很难造出来的。于是,由欧洲人自己建造中国园林的“热”慢慢冷却下来。

今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的“中国园林热”又重新兴起,不过,它不再是由西方人自己建造,而是由中国的园艺家设计,而后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在西方国家落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向美国出口“明轩”、“东方园”、“思退庄”,在英国建成“燕秀园”,在德国建成“帼园”,在荷兰建成“名胜宫”,在加拿大建成“苏州园”等。自然,今天的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欣赏,已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比如在德国就有专门研究中国园林的学者,其著作已达到了美学欣赏和美学比较的水平。这都说明,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超越东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二、中国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根据某些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年以前就有园林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园林又基于不同的用途产生了多种类型,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说中的黄帝曾于昆仑山置“圃”,这里的“圃”就是园林。据《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这个“沙丘苑台”,就是以“沙丘”命名的一座园林,其中还养有许多动物。殷纣王在沙丘苑台中“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可见这座园林是专供纣王寻欢作乐的一个场所。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

沙丘苑台遗址

不同于帝王园林专供皇族寻欢作乐、游玩观赏之用途,还有一类园林,多为文人雅士饮酒作赋、借景抒怀之所,称之为私宅园林。此类园林始于西汉,园主人起初为贵族、富豪,如茂陵富户袁广汉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北门外营建的私宅园林。据载,这座园林“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其间“徘徊连属,重阁修廊”,园内也养珍禽异兽,这是富豪私园。魏晋时期,玄学大盛,佛教开始流行,大大影响了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山水之间寻找寄托和乐趣,因而私人造园大有发展。如西晋官僚石崇在洛阳建造的“金谷园”,依山傍水,园内凿池修台,绿树成荫,楼阁相连。石崇与左思、陆机等在此吟诗作赋,号为“二十四诗友”。

仇英《金谷园图》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园林,部分原本为私有的园林对大众开放,供百姓游玩赏乐,就成为了公共园林,如长安城外的“曲江池”。这里本属于汉上林苑的范围,隋代在池中种植莲花,唐开元年间开凿为胜境,成为都城游赏之地。杜甫的《丽人行》所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是描写显贵们在此游乐的盛况。公共园林的出现和发展,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说明,在封建社会中,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士大夫的“雅文化”拓宽了界限,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寻求发展天地;老百姓的“俗文化”扩大了地盘,使富有民族根基的民间文化获得更大的传播空间。雅俗文化在公共园林里的交汇,使中国的园林文化得到更丰富多彩的发展。

曲江池遗址公园

此外,还有一类寺庙园林,它大量出现于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以后,更早的也许跟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一般说来,它是寺庙的附属建筑。在山林深处,它多利用自然景物加以人工点缀;在城市里,多用人工凿池堆山。现存较大的寺庙园林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它最早是纪念晋国创始人唐叔虞的祠庙,到北魏时已形成一定的园林规模。它就是利用自然山水,围绕圣母殿和唐叔虞祠建成的。

太原晋祠

三、中国园林的分类与“中国四大名园”

我国的传统园林,按不同的分类依据,也可有不同的划分。上文提到的帝王园林(亦称“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公共园林与寺庙园林是按照园林的拥有者划分的。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皇家园林主要在北方;私宅园林多数在南方;公共园林多分布于山水胜地;而寺庙园林,现已所存无几。

现在我们可以目睹的最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非颐和园莫属。它始建于年,直到年整个工程才告结束。它在战争中遭到多次洗劫,又在战后多次修复。颐和园占地公顷,里面有昆明湖,湖中有一小岛,岛与陆地之间有一座17孔桥。除了昆明湖占去了整个园林四分之三的面积,园中还有一座万寿山,山上有一座佛庙和一座佛塔及其他建筑。此外,颐和园中还有一处皇室生活和办公的区域,以及一条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由于其不同寻常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颐和园在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画廊

另一处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它地处河北省承德市,距北京城约公里,占地多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

私宅园林中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的拙政园。该园占地5.2公顷,原是一位诗人的院落,后来转到一位退休官员的手里并开始建园和取名。在几经转手后,拙政园成为一座名园。尽管拙政园没有像皇家园林那样宏大的规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富丽堂皇的装饰,却能与皇家园林齐名,这要归功于它独具匠心的设计。在一个十分有限的区域内,拙政园中精心安排了湖、山、草木、小桥、画廊、墙面、台榭、楼亭等,实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于有限中造无限”的理念。

拙政园

另一处具有代表性的私宅园林是离拙政园不远的留园,其风格上与拙政园类似。苏州市还有其他一些私宅园林,连同这两处,它们于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留园

上文介绍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与留园,即“中国四大名园”。

公共园林在过去主要建于市郊,通常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这一类型的园林中,杭州的西湖、济南的大明湖是典型的代表。寺庙园林的建造有着宗教目的,所以它们有着某些宗教性特征。此类园林中,除了上文所述太原的晋祠外,杭州的灵隐寺、上海的龙华寺和广州的六榕寺也是非常著名的。

杭州西湖灵隐寺

此外,我国传统园林还可以按照地理分布划分为另外四大类型: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川蜀园林和北方园林。不同地区的园林,其风格也各有特点。

1)江南园林的特点是小巧玲珑。它们通常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区域内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景观;

2)岭南园林通常比江南园林大,有大的池塘、茂密的植被,这当然与其气候的温暖湿润有关。由于面积大,岭南园林中往往建有更多的亭台楼榭之类,并伴有各种绘画;

3)川蜀园林在设计上比较简单粗犷,但通常具有较强的历史与文化色彩,因为这些园林大都与历史和文化名人有联系;

4)北方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代表,通常规模庞大,设计精致。

四、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概括来说,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三:

其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中国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泛山模水,取法自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它造园的根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反对任何牵强附会和故意雕琢。这一造园思想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这一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洞、坡、涧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符合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而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2)融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3)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上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传统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和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注重表现自然。

其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因而中国园林大多借景寓情,以景明志,赋予外在的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佛香阁

如苏州的“拙政园”,该园为明代御史王献臣所建,王因不满朝政,退而居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为政”之意命名,寄托了娱山水而避朝政的愿望。

中国的园林还常常借助字画、碑匾描绘四周景物,表名园主的志趣。因此,园林中的题名、匾额、楹联等都有点景、抒情、寓意等作用。如“碧梧栖凤”、“无际归舟”、“紫气东来”、“小山丛桂”,又如“知春亭”、“看山楼”、“赏诗阁”、“画舫斋”、“两宜轩”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单就这些景物的命名去研究,就可以触及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深层结构。

颐和园画廊

其三,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

因此,园林中的景物大都藏而不露,隐而不现。“大观园”的无穷景致,都隐于一进园门的假山之后。绘画讲究“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造园也同此理,就是含蓄而有层次。具体来说,造园要充分表现自然的活力,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显示出自然景物的无限层次;要在造园时小中见大,虚实相间,主次分明,高低互现,远近相衬,动静宜变。园林面积越小,要求变化越多,而在变化中又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造园艺术之难就难在这里。中外专家之所以推崇苏州的“网师园”,正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手法的这些特点。

留园

写在后面:看到这里,相信读者朋友已经对我国园林艺术的妙处略有了解了,日后游览各类园林时,也能在对其造园艺术的鉴赏方面有不同的思考和感触。是的,我国每一座流传至今的古典园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作为游客,也只有在熟悉了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之后,才能真正领略到这座园林的魅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游览体验!所以,朋友们,快来跟我一起学习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吧,让我们做有文化的游客,拒绝“走马观花”~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编著: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编著:吴圣正,人民出版社。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编著:邓多,海潮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