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晋祠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有许多动

来源:晋祠 时间:2023/4/9

晋祠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有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至今流传。特别是以感恩柳女为核心的“水母娘娘”宗教文化更是长盛不衰。了解晋祠文化,首先要了解晋祠的变迁故事;要了解晋祠的变迁,就要知道“水母娘娘”宗教文化的来龙去脉。

相传,晋祠当初名叫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直到八百年后,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为了供奉他,后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祠堂,取名“唐叔虞祠”,后被称为“晋王祠”。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就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有位中央领导曾在视察“晋王祠”时指出,如今老百姓当家做主,不存在王侯将相了,于是“晋王祠”又被改称“晋祠”。在众多的古建筑群中,有座叫水母楼的,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神态自若,端坐瓮上。相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横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婆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嫌后桶脏,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存心刁难。

一天,柳女挑水归来,途中遇一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同意了。临别时,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诉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就满了。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很快被小姑子发现,一次柳女回娘家,小姑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正在娘家梳头的柳女,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可柳女再也不能离开水瓮了。柳女舍己救人的故事很快传开,为了纪念她,后人尊称她为“水母”“水母娘娘”。再后来,水母娘娘便形成了一种宗教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

明嘉靖四十二年(年),当地教民在南老泉亭西边建造了两层楼,下层是人,上层是神。神龛两侧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意思是水母就是东方美人鱼。楼上四壁还有明清壁画,内容为水母朝观音仪仗、普降甘霖。年重修一次,两重楼阁、重檐歇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端坐于瓮形基座上。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像,与楼下为一人两形。

晋祠文化在晋祠公园内,反映的淋漓尽致,了解了晋祠公园,你便对晋祠乃至山西的历史文化略知一二。而水母娘娘宗教文化却远远超出了晋祠文化的范畴,广泛传播到中原大地以外的民间农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