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晋祠堡街文化的消失

来源:晋祠 时间:2022/5/11

作者:郭永安左正华刘琼编辑:程程投稿:

晋祠村是晋源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因旁边有大名鼎鼎的晋祠而得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人姬发起兵伐纣,建周灭商。周成王将其弟姬虞(史称唐叔虞)封到唐国今太原,死后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之源建祠立庙以祭祀唐叔虞,这就是晋祠。这是我们山西人的骄傲,从西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全国唯一留下的“国祠”非晋祠莫属。

晋祠周边最近的居民所居住的地方也因晋祠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些居民守护着晋祠,晋祠泉水灌溉着周边的土地,晋祠的神灵保佑着这一方人,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晋祠居民所居住的地方曾有南北狭长的约一公里多的堡墙,使晋祠居民区分为中、南、北三堡。这三堡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统称为晋祠堡。

晋祠堡复原图(点击查看大图)

原晋祠堡西门,即晋祠庙之景清门(年南迁为奉圣寺山门)为界,北街为北堡,奉圣寺为界以南为南堡,中间这块为中堡。而南北两端有两条季节河,北为明仙河,使北堡与赤桥相望;南为马坊河,令南堡与索村、牛家口相邻。这两条河从前有高高的两道河堤或河堰,即晋祠著名的外八景之一的“谷口双堤”。晋祠堡街两端有城门与阁楼。北门称北极阁或真武阁,南门称大魁阁,又称凌霄阁。中堡街两端与南北两堡相接处有老爷阁、三官阁,形成堡街四阁。东门与西门之间大约不到三百米,东门外有雨花寺、老君阁、上生寺、下生寺、明月寺、仙翁阁等若干古建筑,这一整块今属晋祠公园。可见在晋祠南北狭长的两边,寺庙林立,是晋人敬神祭祀集中地段。另外,晋祠还有发达的晋水水系,它们分别为河清北河(智伯渠)、鸿雁南河、鸳鸯中河、陆堡河,河上又密密麻麻建有七十二座磨坊。古时这里整日晋水潺潺,水磨隆隆,“北国水乡”名不虚传。

直到清代,晋祠南北中三堡依然商贾林立,字号纷呈,虽不比祁县平遥票号大贾,但亦算得上身居要津,为三晋重镇、民间大都会,每年七月初二又是山西最大的古庙会,庙会期间人山人海,晋人追古祭祖,三晋文化之源依然如旧。

遗憾的是传统堡街的文化丢失得实在太可惜,假如六十年代初,国务院宣布我们晋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我们能把晋祠堡街一并予以保护,就好了!晋祠的规模及其文化内涵,应包容整个堡街文化。可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很认真地珍惜、很好地保护与利用祖宗这一片遗产,结果使晋祠三堡民俗文化的旧格局面目全非。

晋祠南堡现存古宅

当二十年前第一座晋祠供销社三层大楼修筑时,有识之士慕湘先生等就坚决反对,可惜未能阻止这一举措,以后拆旧建新之风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南堡、北堡纷纷建起高楼,不仅仅违背了国家文物保护法对保护范围的要求;使具有北方汉族典型风格的晋祠堡街文化荡然无存。

晋祠南堡现存古宅

古人云:“亡羊补牢犹未晚”,只要我们晋祠的广大民众能对整个晋祠风景区未来的方向道路取得共识,共同为恢复晋祠堡街文化而努力,情况还不至于绝望。笔者初步考察晋祠南北中三堡街遗留民居百年以上有价值的,仍有十余处,我们呼吁尽快将这些古老的民居、民宅的保护、提到议事日程,为晋祠堡街民俗文化的恢复想办法,找出路,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区发展的优势,保护和维修、恢复晋祠堡街文化,使之与晋祠景区相呼应。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