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运城市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州府园林,由县令梁轨修渠引水开创建设,体现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绛守居园池一隅
隋开皇十六年(),绛州县民众饱受干旱之苦,尽管有汾河流经,但解决不了九原一代高坡地的灌溉问题。为解决困扰百姓的难题,县令梁轨实地考查,征询民意,在绛州城外的九原山鼓堆泉发现大小泉眼29个。于是,他做出一个润泽千秋的大胆决定:引此泉水,灌溉周边良田,以解民忧。
当时,北方没有引水浇灌良田的先例,且生产工具落后,此工程需开山凿洞、逢沟建桥,十分困难。梁轨与民众一起筑土架桥,凿石钻洞,经过多个春秋的奋斗,终于引来清泉30里,凿出12条水渠,其中一条经过绛州县城,其余经冯古庄、三泉、水西、南王马、北王马等村庄,最后流入汾河。每到夏、秋,渠水蜿蜒而下,沿途浇灌百顷良田。苇稻藕田,分布两岸,一派江南景色。鼓堆泉开发之早,与晋祠齐名,而灌溉效益及面积亦在省内名列前茅。
民众感其功德,自发修建、扩充园池。园内营建莲花池、子午梁、洄涟亭、虎豹门、香轩、望月亭、苍塘、白滨等建筑与景观。唐长庆三年(),绛州刺史樊宗师写下《绛守居园池记》称,“台亭沼池之增,袭以奇意相胜”“锦绣交果,枝香畹丽”。
宋、元时期,建祠立庙,加强管理,弘扬这一水利工程。到了明代,知州张宏宇、白璧倡导团结用水,传为美谈。此外,唐宋文人岑参、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都游园感赋咏叹,历代传扬。在这些诗词中,以范仲淹的《绛州园池》为最。
绛守居园池纵20丈,横48丈,合20余亩。其中水面5亩,约占全园总面积的1/4,大部分水在途中作田园灌溉及居民饮水之用,其余自园西北入口导入西部水池,再由水池导入园东的“苍塘”中。这样通过“苍塘”既增加了水面,又作了退水处,这种经济合理的用水方法,使蓄水与灌溉、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绛守居园池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园林建筑小品作为水景的点缀。井阵形的轩舍是典型的隋唐建筑,形制简明,小巧玲珑,与周围景致共同营造出古朴幽雅的意境。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绛县席村一块出土的石碑上赫然写着“永护泉源碑记”。石碑是由鼓堆泉浇灌沿线“泉东八村和泉西七村”15个村庄的村民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所立。据专家考证,此为关于保护水资源环境的乡规民约,从生态保护、赏罚和资源权属等方面,给后人留下启示。千余字的碑文痛陈凿石毁坏泉源和水利设施之过,对一桩雍正年间破坏泉源的案件作了记载,又将乾隆二十一年()江汝林、程世通等27人“不畏法仍蹈前辙,在‘东八西七’村沿溪一线私采乱建”之事及相关人名刊列石碑上,如同现今的“黑名单”。对违法村民的惩罚也别具一格,碑文记载将一部分罚款用于护泉,另一部分罚款用作鼓堆娘娘庙的油灯之费。碑文最后提出的“官山不应私卖”,更是给后人以深刻的警醒。
纵观《永护泉源碑记》,不难看出古人之生态理念及自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践。
|责编:贾云霞
|编辑:孟峰
|来源:太原日报
|撰稿:梁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