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资源 >> 正文 >> 正文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晋祠水镜台山青发

来源:晋祠 时间:2022/10/8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后台,也就是演员们化妆换衣服的地方。后台上方悬挂着“三晋名泉”横匾,字迹清秀雄劲,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

“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指的是晋水名泉,名驰三晋。下面悬挂一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此楹联木质,隶书。是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年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这副楹联热情地歌颂了晋祠风景的自然之美。静默的悬瓮山在蓝天之下高耸入云,清澈的晋水在缓缓流动,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禽鸟嬉戏自由飞翔。作者仅用了二十个字,即描绘出晋祠胜景自然优美的画卷。

水镜台

水镜台是一座明代戏台,戏台前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为我国较早时期的扩音设备,“水镜台”一匾为晋祠三名匾之一。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与一体,后台上部重檐歇山顶为楼的形式,后台下部为殿的形式,前台上部单檐卷棚顶为阁楼形式,前台下部为台的形式。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此匾是清乾隆年间晋祠人杨二酉于乾隆二十二年,即年所书。杨二酉(年——年)字学山,号西园,山西太原晋祠人,乾隆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并做过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他曾于乾隆四年年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并监理学政。

杨二酉在台两年,重视教育,改革台湾户籍制度。增加学子入学,化解矛盾,促进岛内团结。他还创办学院亲自授课,倾注毕生精力。在政治方面,他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深受人民爱戴,百姓尊称其为“杨夫子”。

乾隆六年()十月,杨二酉差满回京述职,得到了乾隆“召见赐坐,慰劳有加”的嘉奖。至今在台湾台南市大南门碑林还存有乾隆五年台湾人为杨二酉立的碑。

“水镜台”匾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演员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戏台命名为“水镜台”,是“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

我国从唐代开始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节日期间在寺庙里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都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酬神演戏是迎神赛社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晋祠河会、七月初二晋祠庙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每到唱戏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古时没有现在的扩音设备,观众怎么能够听清台上的唱词呢?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在戏台前两侧的下方,两两相扣,埋了八口大缸,利用物理学共鸣共振的原理,既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的原理,起到的音箱的效果,所以不论在祠内任何角落都能听清台上的唱词。

在水镜台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国时期补绘的四幅画,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赞美古代著名女性英雄气概的画面。

晋祠建筑跨越千年,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建筑依旧还在诉说”这或许就是晋祠的魅力所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