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尘滚滚、商战频仍的年代,寻古访幽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但晋祠那挡不住的诱惑,让人难以拒绝脚步的冲动。因为这里是中国古典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的“大观园”,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晋祠,坐落在山西太原的汾河西畔、悬瓮山麓,初始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只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如此看来晋祠建造于一千五百多年之前,至今保留各类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史料记载,晋祠初名
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因其位于晋水源头而称作晋祠。这唐叔虞可以不知其为何人,因为他只是周武王之子。这邑姜也可以不知为何人,因为她只是唐叔虞的母亲。但这邑姜的父亲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
不知那层轻雪来自哪个朝代,不知那阵清风源自哪个空间,不知那道朱漆斑驳的门槛见证了多少往事,不知那块依山拥水的福地深藏了几多玄机。风犹存、古韵浓郁,晋祠宛如立体的《清明上河图》的浅淡意境;高堂大庙、古刹名亭,晋祠宛如千年历史的瞬间凝固。农耕文明地域性限定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宗族观念浓厚。名门望族为祭祀先祖,建立家庙祠堂,越是厅堂高大、雕饰精致、用材考究,越是光宗耀祖。祠堂,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晋祠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
后世的很多朝代,又对晋祠不断扩展。历史的烟云漂浮至宋初,晋祠中最大规模的建筑圣母殿建成,形成了现存的这规模宏大、巍峨壮观的园林式建筑格局,灰蒙蒙的错落密布于一片山坡之上,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被称作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晋祠的布局简直就是密集物体恐惧症的视觉效应。始建于金代、供奉圣母的献殿,坚固耐久、敞朗舒展,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这个古老、壮观的宋代建筑,宏伟壮观,气势恢弘,古拙豪放,祭祀的就是圣母邑姜。前廊正中所悬“三晋遗封”匾额,为慈禧御笔;殿前八根粗壮的木制殿柱上,盘踞着怒目利爪的龙雕。据说整体建筑斗拱相接,没有一颗铁钉,经历了多次中强度地震而毫发无损。
神奇还不止于此。殿中那四十二座宋朝塑制的宫女,神情灵动、衣袂飘飘,一颦一笑尽透妩媚,一招一式尽显俊俏,这是与秦始皇兵马俑、大同云岗石窟一样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据说,那侍立在侧的宫女,由于常年在同一位置倾听圣母懿旨,靠近圣母一侧的耳朵比另一侧的更大了,这是否符合现代进化理论,不得而知。鱼沼飞梁,鱼沼是水池的名字,飞梁就是跨水的桥梁。导游说,这十字桥,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池水中,游人们放生的锦鲤,尽享着属于它们的快乐,让游人在寒冬中感受暖意。一座座古建筑,直观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砖一瓦,凝聚着心血;一门一窗,满含着创意。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文字、音乐、绘画上,更体现在风格各异的古建筑上,这是具形的诗、凝固的歌、立体的画。
在晋祠,更让我意外是,见到了供奉张姓第三世祖台骀的庙宇。张姓起源有多种版本,公认度较高的是“天下张姓出清河”。张姓的第一始祖称作挥,为传说中的黄帝之曾孙,对晋地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慧,尤其是治水之功早于大禹,被尊为汾水之神。
仿佛是为了增添晋祠的神秘感,这里随处都是遮天的大树。树龄千年,都不好意思报出生辰八字;树龄两千年的,也仅仅只是小弟。若论树龄之长,当数植于周代的柏树了,干如卷龙、叶如浓云。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而且,卧柏下面又衍生出一棵翠柏,撑住了倾斜的古柏,干杈交错、浑然天成,这株“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三千年,周柏经历了风雨雷电,阅尽了朝代更迭,活出了一种不死的精神,活出了一种豁达的境界。
相比之下,我们虽然也经历了过多的坎坷,破灭了无数的梦幻,但仍然自信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这与晋祠一隅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的傅山纪念馆檐柱镌刻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的楹联相互映照。
晋祠的古树中,还有众多的古槐,其中三株最为著名。一株是东岳祠旁的汉槐,另一株为关帝庙院内的隋槐,还有一株是水镜台前的唐槐。这些老树老枝纵横,盘根错节,在寒风中坚挺着,煎熬着岁月。
多年来,始终在一些经营晋酒的店铺前见到难老泉的字样,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看见晋祠中的难老泉源头,才感觉恍然大悟。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在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琴瑟共鸣,泉水冬温夏凉,奔涌不息,后人取《诗经》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成为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唐诗神人李白,也在此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佳句。金人台上千古不生锈的铁制金人,叔虞祠中唐太宗御笔亲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震撼的隋唐雕塑,玄妙的七级浮图,宋朝的歌舞陶俑,巍峨的舍利塔,古朴的书院、精致的亭台……
晋祠有着说不尽的独特的人文文化和自然景观,承载着已知的和未知的无数历史掌故,让人脚步走出晋祠,心绪依旧萦绕在晋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