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又名晋王祠,唐叔虞祠,是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姬虞的祠堂。
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承了王位。一天年幼的成王与弟弟虞在花园中玩耍,看到地上落有梧桐树的叶子,于是拿起一片叶子把它剪成一个玉圭的形状,对虞说:“我把这个玉圭送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一旁的史官听到后,立即请成王择吉日为虞举行册封仪式,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进言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用史书记载它,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后来辅佐成王的周公旦知道了这事,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虞到唐地作了一方诸侯,封地就是现在临汾地区的侯马一带,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虞到任之后,爱民如子、施政有方,领导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平安富足,虞深受百姓爱戴。因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大小的排名,虞是成王的弟弟,所以称之为叔虞,又因为虞的封地在唐,又叫唐叔虞。唐叔虞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名为唐叔虞祠。他的儿子燮父继承了封地后把都城迁到了晋水源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为晋国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称为晋王,所以唐叔虞祠也被称为晋王祠。
晋祠坐落于太原西南方20公里的悬瓮山下,这里依山傍水,柏槐垒垒,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池沼水榭,氤氲生烟。漫步于其中,仰望殿宇之巍峨,惊叹技巧妙夺天工。三千年智慧溶为一处成晋祠,历数代工匠造就令鬼泣神惊。院落广大有高山逶迤流入,溪水潺潺环绕城郭。红墙高深难掩青翠之色,佛塔高耸已入白云之间。
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建筑样式最多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进入大门,首先是水镜台、经会仙桥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自此处绕过一座假山伏龙山,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董寿平先生书院、太原王氏祠堂、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卸甲院、历代名人石刻、舍利生生塔,在此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共有三眼名泉:分别是善利泉、鱼沼和难老泉。善利泉位于圣母殿前的北侧。唐叔虞祠西南,朝阳洞之东,其名出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名北海眼,意为水神居所,水源长久,源源不断之意。泉上建有八角亭,名“善利泉亭”,亭内泉水清澈,纤尘不染,一股细流自晶莹如玉的细石间涌出。
第二泉名为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得名鱼沼。鱼沼在圣母殿的前方,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水流量很大,仅次于难老泉水量。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一个泉眼,鱼沼上建有十字形桥梁一座,名为鱼沼飞梁。桥上置汉白玉栏杆、可凭栏观鱼、可通行东西南北,据专家考证鱼沼飞梁为宋代时建筑风格,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桥梁建筑,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在圣母殿的南边,水母楼与分水亭之间有一个八角形的小亭子,便是难老泉了,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有晋阳第一泉的美称。难老二字从《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而来,意为永远保持活力,水流经久不停,始终造福三晋大地。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傅山亲笔书写了“难老”二字,悬挂在难老泉亭之上,为晋祠的三名匾之一。
难老泉正是自水母娘娘草垫下的水瓮中汩汩流出,经分水亭张郞塔处的十个小孔三分向南,七分向北流到晋源一带,灌溉了晋祠周围数万亩良田。经难老泉水灌溉种出的大米,颗粒饱满,稍褐而透明、软韧、香甜,吃起来清香爽口,即使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香气扑鼻,鲜亮如初,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堪称米中珍品。
晋祠有三绝、三宝、三名匾。
三绝指的是: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难老泉。周柏又称齐年柏,称齐年柏是因为这棵柏树为圣母殿初建时所种,据科学检测其树已超过年。它又名卧龙柏,因形似卧龙,树身向方的南圣母殿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而得此名。日久天长后卧龙柏眼看就要砸到了圣母殿上,这时在它的下方又快速长起了一株柏树,用头上的两根枝杈撑住了倒下的柏树,保护了圣母殿,圣母殿才没有被卧龙柏砸到,这棵树就被叫成了撑天柏。就是这株古柏,被称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成为名付其实“晋祠三绝”之一。
第二绝晋祠宋塑指的是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彩塑创作于(公元—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殿内有主像圣母像一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彩塑改变了当时寺庙道观塑像的表现形式,塑造的是生活在王宫中一个个待女,这些待女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郭沫若先生曾有诗称赞说,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宋塑代表了北宋时期艺术作品的辉煌成就,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绝”之一。
晋祠三名匾指的是:水镜台、对越、难老泉。
第一块名匾为“水镜台”。水镜台是一座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的戏台。戏台广场不大,仅能容纳数百人而已,聪明的劳动人民在戏台的两侧地下两两相对埋有八口大水缸,利用其共震原理,晋祠戏台唱戏,周围几里地远的村子里,村民都能听到清亮的声音。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第二块名匾为“对越”。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大书法家为了给母亲消灾治偏头痛,在晋祠内建造一座牌坊既是对越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
上面提到的晋祠三名泉中的难老泉既是晋祠三绝之一,匾额又在三名匾之内。
晋祠三宝其实就是祠内的(三大古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献殿在对越坊和鱼沼飞梁之间,是祭祀圣母时摆放三牲六畜,四时果品的地方。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殿内正中悬挂“献殿”两个大字。大殿为金代所建,其建筑特点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而且整个大殿完全是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第二个国宝级建筑便是鱼沼飞梁,《水经注》记载此桥早在年以前就已存在,是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十字形桥的孤例。
第三大国宝建筑是圣母殿,圣母殿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建于公元(年)北宋时期,十分开阔明亮,是现存宋代建筑中时间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代表作。
近年来蒙山大佛、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石窟、晋阳古城遗址、明秀寺等相继得到开发,为太原旅游行业增加了更多的色彩。也为来山西游玩的旅客带来更多的期待。晋祠作为太原名胜的首选之地,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到高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