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年),书体为行书。此碑现收藏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唐叔祠山门之左侧的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内,亭内立有两通石碑,一座为唐太宗亲书原碑,另一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
《晋祠铭》碑高厘米,宽厘米,厚26厘米。碑额高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用“飞白”笔法写成。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特点。《晋祠铭》全文总共字,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碑阳面的文字记唐立国后的文治武功并歌颂唐初的治国方略。碑阴刻有长孙无忌等功臣的姓名。碑的左右两侧刻有宋朝人游览时书勒上石的文字。《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
书法内容
内容简介
此碑正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歌颂晋国开宗之祖唐叔虞是周朝栋梁,“承文继武,经仁纬义”,兴邦建国的德政。二是赞美唐叔虞封地晋阳山明水秀、晋祠殿宇高耸。三是揭露隋炀帝纲常崩溃,招致天怒人怨;宣扬唐王朝自晋阳起义以来,得八方拥戴,“神功”援助,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四是认为治理天下要得民心,“为政以德”,希望大唐江山能千秋万代,长治久安。
碑阴题刻,共13段。上首一段为原题唐臣长孙无忌等7人的衔名,共7行。续题者有宋人范子谅等10段,47行。明人杨宪等一段,13行。清人阮元一段,2行。字体大小不同,行、楷、隶书不一,错乱无次。碑侧题刻,均为楷书。左侧3段,右侧4段,除左侧中段为清人题名外,余皆宋人王安礼等读碑题名。
外观
全碑由碑砆(础)、碑身和碑额三部分组成,碑身的四角雕饰小八角。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
碑额铭文
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
碑阳正文
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行1〕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行2〕棠,传芳之迹斯在。
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行3〕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
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虽地尽三〔行4〕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汾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行5〕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干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
若夫崇山亘峙,作〔行6〕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行7〕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刚和凤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行8〕。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行9〕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以夫挺秀之质,而无居当之资〔行10〕。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行11〕。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至〔行12〕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
以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泽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行13〕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行14〕;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征,有逾于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行15〕之为惠。
昔有随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曜。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行16〕旅,发迹神邦。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篆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故知〔行17〕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录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行18〕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于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行19〕。
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行20〕所歆。正空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于无穷。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行21〕德于金门,山灵受化于玄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于六幽,令誉光于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行22〕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行23〕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天降德,承文继武。
启庆留名,剪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
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行24〕灵汾晋。
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
玄化潜流,洪恩遐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霄〔行25〕碧,霞帐晨丹。
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
泉涌湍萦,泻砌分庭。非搅可浊,非澄自清。
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行26〕散锦,倒日澄明。
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欤胜地,伟哉灵异。
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行27〕地可极,神威靡坠。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行28〕
创作背景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久攻遇挫。于晋阳休整。为悼念唐叔虞,感谢神明恩泽,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游晋祠。久别故地,于晋祠内触景生情,想起唐高祖李渊等起兵反隋前曾在晋祠向唐叔虞祈祷护佑的情景。于是,在贞观二十年(年)正月二十六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亲撰铭文,以报神恩。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的《晋祠铭》。赵崡《石墨镌华》对此有详细记载:“唐得天下后,太宗祠晋侯而为之铭。晋侯者,周唐叔后霸天下者也。据碑高祖起兵时,曾祷于晋侯之祠而以宗报享之。太是制文并书。”另外,在宋代王钦若《册府元龟》中也有详细记载:“太宗贞观二十年正月幸晋祠,树碑制文,亲书之于石,今存祠中。”《晋祠铭》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宗周政治,总结唐叔虞建国的史迹,表明灭隋建唐的合理性,强调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和巩固政权的目的。
艺术鉴赏
笔法
《晋祠铭》碑额是飞白体写的“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书法道劲有力,意气风发,有圣王之气。通篇继承逸少一脉,不仅在笔法、笔势、笔意上承王氏衣钵,在气神上亦颇有逸少之风。正如唐太宗本人文韬武略、气壮如山,正所谓“字如其人”。[9]全碑字,字字有根据,全由王羲之的结体而来;虽然绝大多数是字字独立,但“状若断而还连”,也就是常说的笔断意连,气脉相连;“势如斜而反直”,左右摇曳,因形态而产生势态。其笔画,用笔遒劲,线条骨力雄强。全篇有39个“之”字,12个“不”字,都各有各的姿态,绝不雷同,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用功之深。
由于《晋祠铭》是自撰自写,所以书写得心应手。开头部分用笔结体有些拘谨,或许是出于报神之恩的心态。到了后面笔受情使,法从意出,越写越奔放不羁,展示出了一个帝王的真性情。字体形势开阔,神气浑然,字里行间充溢着唐代开国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雍容和雅的布局之中,显出剑戟森严,凛然不可触犯的气势,凝敛紧迫、自然稳健、含而不露、不激不厉。与王羲之的书法相比,写得更为潇洒自然。但是,唐太宗行笔没有王书的露锋,多是用藏锋;没有王书的秀逸姿媚,而是内蕴其力,含蓄劲健。透露出了帝王“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矜持和蓄而不发的大气度。他以行书写铭文,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既显示了一代之尊的自信,也反映了唐太宗求实沉着冷静的性格。
章法
《晋祠铭》通篇在章法结构、形式布局上与《兰亭集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碑文整篇的书法都明显能感觉到王羲之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上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王氏风格。唐太宗撰书的《晋祠铭》圆笔、藏锋、行楷,全是羲之一路,且又有所创新。通篇以行书为主,间或夹入一些楷体和个别的草字,更增加了章法上的韵律感,再加以笔画生动自如,气脉流畅贯通,更显得全篇书作妩媚中含俊逸之气,遒健中有雅秀之美。虽然没有讲究整篇的分间布白,但雄强骨力支撑起全篇气势。
后世影响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早以行书入碑之作,《晋祠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晋祠铭》之前,碑刻摩崖一般都使用隶、篆体或者楷体,但是,太宗一反常态,大胆创新,将行书引入碑刻,这在书法和金石界都是开创性的一步。
碑文除书法价值外,亦是研究唐太宗治国思想的重要史料。文章追溯了古代晋侯在协隆周室、一匡霸业中的丰功伟绩。文章还对晋祠的神祠、丛山、流泉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加以铺陈描述,在贤德为治上做了天人之间的沟通,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章最后还以隋亡唐兴说明暴虐引起夭人共愤,贤德取得神助民拥,在位者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方可享国长久。总之,文章赞扬贤德为治,推崇济世惠民,这与贞观时期安人定国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
《晋祠铭》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书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艺、文学、文化、旅游等各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总之,《晋祠铭》的研究,纵的来说,对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史、哲学史及书法史都有极大影响;横的来说,对唐朝的研究及唐太宗本人的研究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各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历史传承
《晋祠铭》为唐太宗李世民于年正月书并序。“晋祠铭”故址初在晋阳城乾阳门街(遗址在今古城营村),年以后的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年),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后搬迁晋祠。现立于晋祠贞观宝翰亭(俗称唐碑亭)内,保存基本完好,只是下部三分之一字迹剥落受损较多。贞观宝翰亭在今晋祠中北部,唐叔祠东南隅,初仅一楹,西向。清乾隆三十五年(年)邑令周宽、杨二酉等,策划重刻唐碑,并扩建为三楹,改为南向。周宽亲题“贞观宝翰”匾额。于是亭中今有原碑、复制碑各一。
作者简介
李世民(年一年),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一年在位。庙号太宗。提倡书学,笃好王羲之书法,曾亲撰《王羲之传论》。贞观初,以重金购募天下所存王羲之真迹,锐意临玩,颇有所得,开当时书坛崇王风气。相传临终时将王羲之墨迹《兰亭序》殉葬,故兰亭真本湮没人世。行草师法二王,清远高致。善飞白书,笔力遒劲。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传世书迹有行书刻本《温泉铭》、《晋祠铭》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