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18:00,晋祠建筑群镀上一层余晖。一堂《千年一园看晋祠》的公开课,在这里开讲。这是清华师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山西古建之路的首场直播,也是人文清华讲坛首次走出校园,在古建现场开聊。
穿越千年,主讲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与这座中国建筑史上最神奇的古典宗祠园林深情对望。
时隔86年,作为梁思成的再传弟子,贾珺踏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印,带大众欣赏晋祠宋、金、元、明、清和民国的建筑,在这个意蕴深厚的文化博物馆里,品味中国历史流淌的文脉。
A
营造学社:穿越90年的相遇
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山西行,5月18日启动,旨在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90周年。年,中国营造学社由民国风云人物朱启钤创办,年解散,虽时间不长,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等学社成员走过了全国近个县,调查了近千处古建筑,开创了一代学术传奇。90年前,随着中国营造学社创立,梁思成林徽因等学社成员,在抗战烽火即起时,走入山西,开始了抢救性的古建筑考察之旅,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的基础。
90年后,清华大学师生重走梁林两位先生的山西之旅,以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解锁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重新发现中国建筑的璀璨和中国文化的辉煌。
《穿越时间的距离——感受古建筑中的中国文化》“人文清华”云讲坛暑期公开课,同时开讲。四场大型直播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专家贾珺、刘畅及王南三位老师,带领观众一起云游山西古建:6月6日,晋祠,看周柏唐碑宋殿明清台,观摩一场建筑史的千年大戏;6月13日,探访距今近年的云冈石窟,解读北魏建筑中汇聚的中外文明;6月20日,到应县木塔做志愿者,揭秘这座全木结构的辽代建筑,如何能够经历多次大地震和几百发炮弹轰击而屹立不倒;7月5日,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同一天,在这座现存最重要的唐代木构中,追怀往日情景,思考中国建筑的未来。
B
林徽因:“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四赴山西,考察古建筑。山西之旅,二人做了详细功课,但仍有意外之喜。年夏天,第二次山西之行中,两位先生与太原晋祠不期而遇,当时在颠簸的汽车上,二人只看到了晋祠的一角侧影,便欣喜若狂。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合写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林徽因眼中的晋祠是这样的:
太原至汾阳的公路上,“公共汽车上了一个小小的山坡,绕着晋祠的背后过去时,忽然间,我们才惊异地抓住车窗,望着那一角正殿的侧影,爱不忍释。相信晋祠虽成‘名胜’却仍为‘古迹’无疑。那样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到汽车过了对面山坡时,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
“由汾回太原时,我们在山西已过了月余的旅行生活,心力俱疲,带着种种行李物什,诸多不便,但因那一角殿宇常在心目中,无论如何不肯失之交臂,所以到底停下来预备作半日勾留……”
“但是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她做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所谓唐槐周柏,虽不能断其为原物,但枝干奇伟,虬曲横卧,煞是可观。池水清碧,游鱼闲逸,还有后山石级小径楼观石亭各种衬托。各殿雄壮,巍然其间,使初进园时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无所不适。”
C
晋祠: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
晋祠,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尊、碑刻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起自周代,历时0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誓师起兵,留下千年唐碑;白居易、李白、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曾在此驻足,写出千古名句。梅兰芳在它的侍女彩塑前揣摩“一颦一笑似诉平生”,梁思成林徽因感叹它是“美丽辉映的大花园”。时光倏忽,周柏唐碑宋殿明清台,合演一出建筑史的千年大戏。
站在晋祠的中轴线上,贾珺说,“这次,我们不做游览者,做历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承接者。”穿越时间的距离,看见自己文明的源头,感受自己血脉的由来,“思考我们与历史、与建筑、与蕴藏其中的中国文化的关系。”
走过水镜台、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晋祠的精华一一呈现,仅仅对圣母殿的解读,贾珺就用了16分钟。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年),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定为国宝建筑。
晋祠的建筑,跨越宋、金、元、明、清、民国等6个不同时期,贾珺说,就像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庭,“每个时期都有了不起的建筑留存到今天,建筑形式囊括了殿、堂、亭、台、楼、阁,甚至窑洞,形式非常丰富。这种丰富性和参差错落的感觉难以替代,这是晋祠特别宝贵的地方。”更难得的是,晋祠的历代建设者似乎遵循着同样一条原则,“大家都没有试图破坏,保持着一个和谐大家庭的状态。特别是圣
母殿,每个时期都在C位,好像慈祥的老祖母高高在堂,周边子孙环列,这个特别的气氛非常令人感动。”
D
贾珺:这四处遗迹可作为山西名片
直播结束后,贾珺接受了采访。他表示,营造学社成立90年,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的机构,“跨越90年,我们接过前辈点燃的火炬前行。山西是历史遗存丰富的地区,是清华师生重走古建路的首选。”贾珺的老师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助手和弟子,曾跟随梁思成一起注释《营造法式》。作为再传弟子,贾珺说,“我出生晚,梁先生、林先生都没有亲见过,但读过他们的书。二位先生学养深厚,看一眼就能判断出建筑的价值,当年在公交车上看到圣母殿的一角侧影,看到斗拱、屋檐,就断定它为了不起的古建筑。他们起点很高,此次重走二位先生的山西古建之路,要把书本和现实映照起来。”
对于“人文清华”论坛,首次走出校园采取直播的方式,贾珺表示,“古代有云游的说法,我们此次的田野调查,也是云游。云上直播是一种科技搭建的好的体验方式,可以带领观众了解到晋祠文化的博大,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实地探访。”四场直播,选择了晋祠、应县木塔、云冈石窟、佛光寺,因为“它们在全世界都属于独特而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完全不可替代的。这四处,是山西可以作为名片使用的遗迹。”
晋祠,贾珺是第四次来,“每次待的时间都很长,每一次对美的感受都更深入一层。晋祠一来再来,它的晨昏、晴雨、冬夏,不同的时刻有不一样的美。”年,贾珺第一次来山西,还在读研究生,“去看应县木塔,有要下拜的感觉,太了不起了。山西是中国最大的古建宝库,一定还会有更多发现,很多谜团还有待从新发现中破解。”
梁林两位先生之后,清华大学一直持续进行古建考察,“每年暑期,同学们都会全体参与测绘课程,营造学社的香火一直在燃烧。”古建是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贾珺认为对古建的保护,应该上升为全民意识,“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要对古建有敬畏之心,了解认识它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晋祠为何能保存得这么好,贾珺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太原人对晋祠的热爱,可能远远超过别的地区。他们的文化传统里,对古建筑非常尊重,所以在历史过程中以和谐的方式不断填补,好像按照一个统一的剧本不断演进。另外,太原偏干燥的气候,相对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主办。贾珺,江苏淮安人,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
来源:太原晚报
图片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