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在维修晋祠的护坡。
据山西省文物局消息,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截至10月10日12时,山西各地共上报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险情,九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
有句话叫“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而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至去年7月,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古建筑有处,约占52%。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受近期短时间、高强度降雨的影响,这些古建筑受损严重。像平遥古城的一段城墙,便出现了坍塌。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遗址也出现了漏水。位于运城的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台顶面严重塌陷,城墙出现多处裂缝;解州关帝庙崇圣寺门楼漏雨,春秋楼二楼大面积漏雨威胁到“夜读春秋”塑像;新绛龙兴寺因漏雨危及塑像安全。可以说,很多山西古建筑都处在“生死边缘”。
如今,山西遭遇到了洪涝灾害,受近期灾群众达万人。有人觉得,和人的生命相比,这些传承百年,乃至千年的古建筑成了“累赘”。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古建筑并不是负担,每一座古桥,每一尊石碑,每一个古楼,都见证了历史的烟雨,记载着年代的风韵,保留着先人的智慧。
像出现51处坍塌和滑落的平遥古城墙,已经在风雨中屹立了六百载。城墙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平遥古城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顶部用青砖铺墁,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六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一座角楼,每隔50米便筑料敌楼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计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创建于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除圣母像之外,晋祠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尊、碑刻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至于解州关帝庙,则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在解州关帝庙,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关公文化。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三晋大地,更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现在山西全省上下正在与洪涝灾害作斗争,相关部门在救助受灾群众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古建筑开展抢险修缮工作。
根据最新的消息,当地已针对多处受损古建筑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降雨结束后立即启动修缮工作。国家文物局也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此外,各地博物馆也接力发文,携手共“晋”,为山西古建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山西古建筑受到的损害已经减到较低程度,让不少关心山西古建筑命运的网友暂时舒了一口气。
不过,也要看到,这些措施只是应急措施。相关部门更应该考虑的是,灾难过后这些古建筑应该如何保护,毕竟,文物常有,风雨只是偶至。
事实上,这次暴雨导致有的古建筑受损情况严重,真正的原因是平时保护不到位。例如一些偏远乡村的古建筑就缺少基本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显然无法抵御风雨的侵袭。
古建筑不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旅游价值,而文旅行业正是当下最具开发价值的风口。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把文旅行业视作经济发展的支柱。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山水的地方造出了“山水”,缺少文物的地方仿出了“文物”。很多时候,游客明明知道是假的,但是仍要去游玩。山西坐拥如此多的古建筑资源,更应该在保护方面下足功夫。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损坏,便无法复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山西古建筑“蒙难”,也给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一些文物大省提了个醒。为文物“撑伞”,功夫要用在平时。各地要像珍视绿水青山一样,珍视文物古迹。
来源:齐鲁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