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比颐和园早一千多

来源:晋祠 时间:2023/2/27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后而建,是晋国宗祠,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作为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序列完整的孤例。

建国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王”字去掉,改称“晋祠”。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其实除了“山、树、水”三美外,还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看晋祠,就像看一部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晋祠古建三绝之一。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木雕盘龙。晋祠古建三绝之二。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年)。圣母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这种柱的孤例。颜色虽已黯淡,形态却栩栩如生,难掩飞龙盘旋的气势。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鱼沼飞梁,三绝之三,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即便放眼世界,都是惟一保存完整的。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

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宋代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要显示出其贵为帝后的高贵与尊严,故做得比较拘谨、刻板。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

周柏唐槐。周柏是周朝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约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常年保持在17°C。。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如此景美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怪不得会成为太原必去网红打卡地方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