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驱瘟攘疫,挂艾叶,饮雄黄酒,佩戴香囊外,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恐怕是这个传统节日最大的意义。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能写出这样的诗歌,恐怕也是后人追思他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晋源区一带人们过端午节纪念的却是,这个习俗早在年就成功入选为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治水
《左传》:“台骀,能其官,宣汾兆,障大泽,以处太原”。被尊为汾水之神,也是远古太原最早的开拓者。有关“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故事流传已有三千多年,成为晋源人民颂扬台治水为民造福之美谈。人们感念恩德,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以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等方式纪念治水英雄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今天的晋祠博物馆和晋源区王郭村还保留着两座台庙。
晋祠大米
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晋祠东部,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清代许荣用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因而,人们把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为华北名产,晋祠由此而享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晋祠大米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