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谱写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篇章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市将推动谱写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篇章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太原特色的率先发展、振兴崛起之路积极建言献策。
支持民企激发新活力
去年以来,从国家到省、市,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成本、解决融资问题、扶持创业创新、支持转型升级、营造优良环境……方方面面显现“政策利好”。无疑,民营经济迎来又一次大发展的机遇。
民营经济活则太原活、民营经济兴则太原兴、民营经济大发展则太原大发展。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有着清晰认识: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局长薛新福认为,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持好、发展好民营经济,对于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差距较大,但这也表明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定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对于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市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院长助理张海俊认为,关键是要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释放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就要协调解决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与行政、司法、金融以及相关部门的关系,这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我市民营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张海俊表示。
传统升级聚焦高质量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这个转变,需要闯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关”,涉及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贯穿经济工作始终,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态等关系,唱响工业强市主旋律,重塑太原产业竞争新优势。对此,代表、委员们颇具共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基础依托,要振兴实体经济、实现工业强市,就必须把着力点首先放到制造业,真正让“老锅灶”做出“新饭”来。
“我们公司是传统商贸企业,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生产材料,也可以说,和我们打交道的都是制造业企业。”市人大代表、山西华源盛大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亭认为,目前我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已进入到水平提升“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才能进一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到如何推动我市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副局长刘书林认为,应立足太原工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的关键,我市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积极推进,以此驱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市经济增长新动能。”他介绍说,“目前,我市深入落实国家、省智能制造战略,积极推动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各行业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
创新引领迈上新台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太原也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窗口期、攻坚期。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准确把握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转型,致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发挥省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高质量发展,就强化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提出意见建议。
“技术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些年我们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平台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在共享经济、现代智慧物流供应、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业。未来,我们将继续把创新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手段。”市人大代表,传化智联山西大区、太原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德华认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根本在于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今年,我市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和省驻并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用足用好科技和人才专项资金,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薛新福委员认为,对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在创新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要增强我市技术创新能力,需在若干领域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企业创新水平。”
不畏浮云遮望眼,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加快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时间精力聚焦到项目谋划上,把资源要素配置到产业发展上,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不断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让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