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发展 >> 正文 >> 正文

旅游涨知识通过斗栱一眼分辨古建年代的

来源:晋祠 时间:2023/7/25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m.39.net/disease/a_6359070.html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标志性构件,早期的功能是承担房顶荷载并把压力传至地基,后期逐渐成为建筑等级象征,同时起到装饰作用,它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符号。

还记得年上海世博的中国馆么,就是以斗栱为灵感设计的。

斗拱的起源

斗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河南洛阳出土的周初青铜器,上面绘制了“斗”的形象,但是在这个画面里并没有看到“栱”。

70年代,河北战国中山王陵出土了一件金银镶嵌龙凤台案,支撑台案边枋的就是斗和栱,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斗拱组合形象。

红色为斗,绿色为栱金银镶嵌龙凤台案实物

横栱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漆盘中看到,图示中红框标注就是“一斗二升”的斗拱样式。

再往后发展,到了汉朝,斗拱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建筑实物证据,不过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斗拱的形象非常多见。

汉代早期的斗拱呈现如图样式,这属于斗拱的雏形,叫做“实拍枋”,在柱头上放一根横木,托起橑檐枋,加大屋顶的受力面积,这被看作是“一斗二升”简化形式。

实拍枋不断优化,就变成下图的样式,这就是汉代斗拱的基本形制“一斗两升”。

可是这种做法只起到承载屋顶重量的作用,并不能很好的将力传递给柱子,进而传递至地基。所以古人就在中间加了一个小斗,由此诞生“一斗三升”的斗栱,并且逐代传承,成为中国斗拱的标准形制。

考古学者发现,汉代出现的斗拱样式并不统一,属于发展初期,但是也体现了古人丰富的创造力。

下面通过一组图片了解一下汉代出挑铺作(宋朝时斗栱也叫铺作),样式可谓多姿多彩。

所谓“出挑铺作”,就像下图中的陶楼斗栱,它处于建筑外檐。

这一组叫做“转角铺作”,顾名思义,处于建筑转角部分的斗栱。

由上可知,汉朝的斗栱并没有严格规定等级,也不局限于皇家建筑使用,造型丰富,形式多样,虽然做法简单,但是斗拱的基本形式已形成,为唐宋成熟的斗栱技术打下基础。

掌握一个分辨斗栱年代的小技巧

唐朝开始,就有木构建筑被留存下来,接下来我们找到历代比较有代表性的看图说话,其中差异便一目了然。

唐朝代表:始建于公元年,山西忻州五台县豆村佛光寺东大殿。

唐(公元年)佛光寺东大殿东大殿斗栱细部图

宋朝代表:始建于公元年,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宋(公元年)晋祠圣母殿圣母殿斗栱细部图

元朝代表:始建于公元年,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延福寺大殿。

元(公元)延福寺大殿延福寺大殿斗栱细部图

明朝代表:始建于公元年,北京昌平明长陵稜恩殿。

明(公元年)长陵稜恩殿稜恩殿斗栱细部

清朝代表:始建于公元年,北京故宫太和殿。

清(公元年)故宫太和殿太和殿斗栱细部

以上10张图,从公元年唐朝看到公元年清朝,跨越年。

斗栱在这年间有啥变化,太专业的维度暂且不分析,可谁都能看出来它的体量越来越小,装饰越来越华丽。这就是历史上斗拱演变最突出的特征,从功能构件转型为装饰构件。

建筑史通常把唐代建筑归为一个时期,宋辽金一个时期,元明清一个时期,那么斗栱大小及结构的变化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并不能通过阅读一篇3min的文章成为辨别建筑年代的专家。但是往后去名胜古迹,通过看斗栱体量,至少能大概辨别建筑物是唐宋的还是明清的。

若想做到更精准,那还需要掌握一箩筐专业知识,从了解斗拱的结构开始,这是五年制建筑学学生干的事儿,我们作为业余爱好者,不要太苛求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