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游山西读历史唐风晋韵古建瑰宝

来源:晋祠 时间:2023/5/31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经典“玩笑”——西周初年某日,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园中玩耍。玩到高兴处,周成王顺手从树上摘下一片桐叶,用手撕成玉珪的形状,递与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做唐侯。”叔虞学了大臣的样子,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桐叶说:“臣弟领旨谢恩。”

这一幕被守在一旁的史官记录下来,因“天子无戏言”而成真。这便是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

叔虞来到唐国后称唐叔虞,其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为了奉祀叔虞和其母后邑姜,后人在晋水源头建立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当时晋祠已有相当规模。浸润于唐风晋韵中,晋祠历经多年的擘画营造和修葺扩充,方有当今之盛。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多数人认识晋祠,是从一篇名为《晋祠》的课文里,“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记忆深刻。其实,晋祠除了“山、树、水”美外,更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

看晋祠,就像看一部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又像看一部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晋祠有“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是三大国宝建筑。

“这是建于金代的献殿,是古代祭祀时陈列贡品的大殿,外观酷似凉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惟一的殿、亭结合的献殿,堪称古建瑰宝。古代祭祀时的贡品置于殿内,不腐不坏。”

边走边赏边聆听,晋祠金牌导游员张楠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现在我们走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鱼沼飞梁上。它是现存古建筑中惟一的一座十字形古桥,梁思成叹为观止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高19米,殿身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也就是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殿里宽大,空无一柱,整座大殿只依靠檐柱和廊柱支撑着。”

张楠风趣地说,不少游客看了圣母殿高低不一的柱子,担心地说“也该修修了”。其实不然,大殿前排8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依次升高,每柱升高6厘米,一共18厘米,使得殿角高翘,形成自然弧度,不仅增强了整座建筑的腾飞感和灵动性,而且稳定性很好。你抬头仔细看廊柱上的盘龙,这可是北宋原物,是我国现存惟一的木雕盘龙。

“三宝”之外,晋祠还有“三绝”。

站在难老泉边,自称晋祠常客的乔智江绘声绘色地向记者介绍道:第一绝是周柏,距今已有多年,树干粗壮,好几个人才能合围。第二绝当属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尤其是那些侍女像,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第三绝便是这难老泉了。晋水有3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泉水清澈见底,经年不息。

在晋祠,民间还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也即有名的“三匾”,包括傅山神奇之笔“难老”,杨二酉秀丽之笔“水镜台”,高应元雄伟之笔“对越”。

晋祠现存余通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太宗于唐贞观二十年(年)东征归来时率群臣重游晋祠感怀之作,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后,又一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而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石经》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久、且是惟一石刻版本。

有道是:“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郭沫若先生于年游晋祠时豪情满怀,不禁挥笔题诗云: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罄,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晋祠现存有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尊、碑刻块、铸造艺术品37尊,除此之外,晋祠还有供奉治汾先人的台骀庙,尉迟恭的别墅,张氏、王氏祠堂,以及说不完的美丽传说,真正是一部浸润着唐风晋韵的“百科全书”。

晋祠,向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外游客展示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讲述着悠久的文明故事,让更多的人真正品味到唐风晋韵的醇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