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发展 >> 正文 >> 正文

游记三晋文化之旅

来源:晋祠 时间:2022/9/3

从北京前往太原的列车比较多,我选择的是K晚上23:50从北京出发,第二天早上7:40抵达太原

太原也被北京传染了,今天的天很不错,完全没有雾霾遮天蔽日的架势

走出太原站,开始了第一天的文化之旅

首先是去晋祠,从太原站有很多车前往目的地,省去了换车的烦恼,我坐,不过冬季车次比较少,大概每半小时才发一轮,并且很多车因为需要加油,所以即使抵达火车站,也停止运营,所以我们真的实打实的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等了30分钟,前往晋祠。

当然这个还算比较幸运吧,据说昨天从8::00没有任何运营的车辆,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了。

正常情况下到晋祠大概70分钟左右,我在9:35抵达目的地,果然如网上攻略所说很多黑车在这里兜揽生意,唯一要做的就是充耳不闻,管自己赶路,避免惹麻烦。

一路上,既要同黑车司机斗智斗勇,还需要提防野导游的套路,可能去的早,那里导游比游客还多

从车站到晋祠公园大概10分钟的路程。

晋祠公园除了收费的核心景区是原汁原味的五朝建筑,外围公园都是后来翻修的

这是太白亭,后来逛了才知道还有乐天亭等等,空激动一场

看到没,在晋祠胜景下站的都是导游,他们人手挂一个导游证,很好辨认

穿过牌坊,沿着长廊欣赏了一下外围的景色,虽然湖面结冰了,但是蓝天下的堤岸在湖面清晰的倒影,还是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可以想象,春秋的晋祠,一定美的一塌糊涂

牌坊前的五孔桥,接下去的行程基本就是沿着中轴线一边走一边看

晋祠东大门,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的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屏风,正反面都是砖雕,古董是古董,只不过挪了一个窝

屏风正面是福禄寿三星祝寿,反面是八仙过海,仔细看高浮雕还是将整个屏风刻画的栩栩如生的

屏风后面是飞龙阁,是后人为了纪念唐高宗李世民而建,后面还有他和他的手下的雕塑

一路逛着,看到很对带着长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这么冷的天还为了一件优秀的作品亲力而为

沿着他们镜头的方向望去,一片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

另外虽然太原很冷,但是整个晋祠景区还是显得绿意盎然,我想可能是由于这里的地热资源造成的,因为三绝之一的难老泉,他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气温如何,泉水基本是恒温的

不知不觉就抵达了核心景区门口。

婀娜多姿侍女像连绵不绝难老泉老骥伏枥千年柏除了晋祠三绝还有精美绝伦的五朝建筑工整大气的宫廷园艺这里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也许来之前我觉得晋祠也就这个样子了,逛完之后才发现这里有那么多的惊喜

当然,为了方便,我还是花了35请了一个导游,这样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晋祠是为了纪念唐叔虞而建,至今已有近3千年的历史,叔虞通过“桐叶封弟”成为了晋国诸侯,并经过后世子孙的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进入景区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地标建筑——水镜台,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从前面看,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

从后面看,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

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融合多种风格的建筑

水镜台上书“三晋名泉”牌匾,三晋就只晋国分裂成的燕魏赵三国,泉就是指难老泉,他从古至今从未干涸,哺育晋中地区三千年

据导游介绍,戏台下面埋有8口大缸,在配上特制的屋顶,使得声音能够传的很远。

大缸扩音的原理,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就是利用了声音共振以及声音沿固体的传播速度快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原理。

顺便说下,水镜台匾额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穿过水镜台,便到了对越坊,这里有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为救母亲而为晋祠添砖加瓦的典故,也是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

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对越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报答宣扬圣母恩德。

之后就是最有名的圣母殿以及殿前的鱼沼飞梁,这也是立交桥的前身

圣母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年,崇宁元年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

是宋构的杰出典范

门口八根柱子各有一条蟠龙木雕,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

在殿内,圣母戴着凤冠,端坐在中间,一对侍从站立在两侧。

这对侍从站姿微微向内倾斜,眼睛往内侧瞟,用余光注视着圣母,恭敬谦卑。

听导游说侍从内侧的耳朵画的比外侧的大,反映了其对于主人的言听计从

圣母殿两侧的侍女泥塑都是宋代原物,其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

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难老泉在圣母殿的右侧,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在泉水的背后,有柳氏的祠堂

注意泉顶亭子中的难老是第三块名牌匾

圣母殿左侧还有一泉,名曰善利泉,但是已经干涸

三绝之一的唐槐,虽然经历了3千年,但是郁郁葱葱

圣母殿侧面,清晰的可以看到8条蟠。

晋祠的主要景区不大,2个小时大概就能逛完。

下午的主要目的地是山西博物院,俗话说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三晋大地拥有的古建筑群占全国的七八成。

山西博物院在太原市区汾河边上,同洛阳博物馆的外形接近,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的结构

整个展厅有四层,主要介绍了远古时代,夏商,三晋等历史,还介绍了佛教石窟,戏曲,晋商等山西的名片

以下几件文物都是新石器时期的作品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出土了不少夏王朝的陶器、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之前只是在洛博中看到一些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青铜器

我觉得龙形觥也是商代的巅峰之中

山西之所以叫三晋,就是因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分裂成魏赵韩三国,春秋时期也是晋文化的鼎盛时代

这就是镇馆之宝——鸟尊。

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

匏壶,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

这个鼎采用高浮雕工艺,仔细看,外面是镂空的

雁鱼铜灯,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

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

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

其功能同长信宫灯很像,并且都是汉代的精品

这个东西是调试琴弦的

石雕柱础,出土于司马金龙墓,是漆画屏风的插座

木板漆画,国宝级文物,展示的是复制品

这是陈列在明清晋商展厅的一座屏风,一只大狮子脚踩三只小狮子,寓意事事如意

一般晋商客厅摆放着四只花瓶和一张八仙桌,寓意四平八稳

在博物馆中泡了四个小时,快闭馆了,才勉强将几个重要展厅逛完,如果时间比较赶的话建议逛2,3两层,涵盖了所有的精华

晚上去太原最知名的柳巷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刀削面,因为在大同也吃过,味道还过得去。

之后,赶19:10的火车前往平遥,太原文化之旅告一段落

大概20:45抵达平遥,到酒店收拾下东西就去古城里看看夜景。

可能比较晚了,或者是淡季,很多店铺都打烊了,零星几家点亮了古城的夜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