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程程投稿:
前两篇文章《悬瓮山究竟在哪里?》、《晋水源头不是难老泉?真正的晋水源头在哪里?》,谈了古悬瓮山和晋水源的位置,本文谈一下晋祠位置的变迁。
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框定一下晋祠的概念。在宋朝之前,晋祠概念单纯,就是专指祭祀唐叔虞的祠堂以及附属建筑。宋朝之后,晋祠渐次包括了唐叔虞祠、圣母祠、水母祠、骀台祠、三清祠等等一系列相互独立祭祀神祗的祠堂群以及它们的附属建筑,也就是现在晋祠博物馆古建群。
记载晋祠最早的文献是北魏《水经注》:“《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古晋祠建在晋水源头明白无误,但今人多把难老泉当做晋水源,把现在晋祠位置当做古晋祠位置,这是错误的。
明成化《山西通志》卷十三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载:“滴沥泉在晋阳县西南十里王索村古晋祠下”。《通志》:“县西八里为龙山,北齐因以名县。又西一里有悬瓮山……又有泉出祠下,曰滴沥泉,其泉导流为晋水,潴为晋泽……”这两段记载可以明确,古悬瓮山、滴沥泉(晋水源)、古晋祠同在一处,在龙山昊天观西一里,明仙峪古悬瓮山绝壁之下,飞瀑流泉之旁。
█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
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里描写叔虞祠所处环境:“……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有悬崖,有飞瀑,有幽谷。再看看现在晋祠,西是平缓山丘,北东南是一马平川,完全没有李世民描写的样子。而明仙峪中峡谷幽深,古悬瓮山绝壁千尺,正符合晋祠铭里叔虞祠的环境。
宋初,赵光义平北汉毁晋阳后,又大修晋祠。此时的晋祠位置环境是这样的:宋太平兴国九年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载:“……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况复(唐叔虞祠)前临池沼,泉源鉴澈于百寻;后拥危峰,山岫屏开于万仞……”依然是在旧址上,背靠万仞危峰。
以上二图是现在圣母殿和唐叔虞祠照片,和唐宋晋祠铭里描述环境相去甚远。
按铭文里的描述,我们的想象的情景应该是下三图:
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年)修晋祠后不久,晋祠就毁于地震或山体滑坡。据《宋会要》载,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四月诏:“平晋县唐叔虞祠庙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常所飨祭,宜令本州完葺”。天禧元年()又诏:“每岁施利钱物委官监掌,其银铜珍珠并以输官自余估值出市,以备修庙供神之用”。从这两条诏书可知,从至七年时间,再修晋祠工程依然没有完工,直到宋仁宗天圣年间(—)刘太后执政时期,雄伟壮丽的圣母殿建成在难老泉畔,唐叔虞祠规模狭小,偏安一隅。可以推测,由于到宋初悬瓮山自然环境破坏,晋水源泉变小,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古悬瓮山下不再适合修建大型建筑,宋真宗诏修晋祠重新选址,定在明仙峪口南一里的难老泉畔。由于新址工程浩大,十余年没有完工。到天圣年间,刘太后权倾天下,地方官逢迎拍马,鸠占鹊巢把为唐叔虞修好的祠堂变成刘太后的生祠(换塑像即可)。再补建小规模唐叔虞祠,退居偏位。
悬瓮山自然环境变坏原因是什么?刘太后为什么要在晋阳立生祠?下篇继续解答,待续。
晋
源
史
话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