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太原西山之狐爷山、庙前山、交山为活动轴心的大戎狐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戎狄别支山戎的代表族氏。有学者认为,古称的燕京戎、北唐戎,也是山戎别支,与大戎一脉分支。然而,据史所载,大戎狐氏缘出灭殷建周的华夏姬姓,是周朝晋国始祖唐叔虞的血缘之脉。《国语·晋语四》便载:“狐氏出自唐叔。”如是,出自姬姓唐侯、早年融胡的大戎狐氏,在数百年后的晋献公时,因献公娶狐太伯狐突之女狐姬,狐姬生下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狐突、狐偃、狐毛父子入晋为宦,辅佐文公强晋而成就霸业,真可以说是千古绝响,殊途同归了。
作为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康王之叔的唐叔虞,可谓人丁兴旺,瑞祥连至。未成年时,便在“剪桐封弟”的游戏中,被兄长封为唐国之侯;就藩之后,又因“异亩同颖”,被周公嘉奖,饮誉域中;逮暮年,其幼子姬明公,则被第三代周天子分封贾国为伯;而且,还有一个儿子,离国出走,“奔行山戎”,发展为后来的大戎狐氏。至于融胡成狐之叔虞裔子,行几?何因出奔?史无载,难于妄断,但是,作为建周之姬姓家族,离国而奔行异邦,则早有先河。
史称,殷商末世,尚附于商的西伯周太王之长子姬太伯、次子姬仲雍,见其弟姬季历贤惠,又有优秀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并发现乃父太王有立季历、姬昌为王位接班人之意,遂顺父之愿,流亡出走,“奔行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让贤于三弟季历。后来季历父子不辜负父兄之望,果然为强周灭殷奠下基础,使姬发创建了大周国祚。太伯、仲雍之行,成为孝顺楷模,誉满天下。是否叔虞为唐侯后,亦有多子,诸如燮父、公明和后融于戎狐之不知名者。亦或这位不知名者为长兄,见父唐叔虞有欲立燮父之心,乃顺父之愿,出奔而避,以示不可用?此虽为余之设想,但前有车,后有辙,效法前贤,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结晶,并非没有可能。
于是,这位以前辈为榜样的唐叔虞之子,奔行于戎狄,融和于其中,成为后来的大戎狐氏。在历史的发展中,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是唐侯之血脉,遂在活动区域的悬瓮之畔、晋水之滨,建起最早的唐叔虞之祠,以敬祭祀。这或许正是晋国封地在晋南,或南徙至晋之南,而太原却建有古老晋祠的一个缘由吧。这并非无源之思,今晋祠的周柏,经科学检测,树龄在年至年之间,近似西周分封叔虞为唐侯之时,符合华夏建祠植树之习。而且,《水经注》《魏书·地形志》均有史载,且大戎狐氏长期活动、繁衍于此,建祠祭祖,正是千百年来,游子客居他乡的心结之迹。那种认为古老之晋祠,建之于后来三家分晋之赵卿之手,似有悖传统文化之本。何来必欲灭之而后快的势力,会为对手建立家祠国庙之事?
历史的发展常有惊人之笔。数百年后的晋国献公时期,竟出现了献公姬诡诸,娶大戎狐氏太伯之女狐姬为后的姻缘。献公是晋国历代诸君中颇有作为的一代君主,他的祖、父之辈,三代前赴后继,用67年的时间,“杀五君,逐一君”,终于以庶灭嫡,“倒行逆施”,而执晋国。献公继位之后,更是诛“桓庄之族”,兼并环周小国,开疆拓土,强大了晋国。由于献公以狐姬为后,狐姬之父兄狐突、狐偃、狐毛,遂离开久居之太原西山,南入晋国为宦,佐助献公,尤其是狐突两个儿子狐偃、狐毛,以舅父之尊,追随献公与狐姬所生之子重耳,流亡19年,最终帮其为君立国,成为晋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使晋国称霸春秋百余年。
太原之大戎狐氏,源于姬姓,亡于戎狄数百年,然而,竟于数百年后,在偶然中,归宗于晋,献身于晋。狐突滥觞忠文化于青史,狐偃鞠躬尽瘁于文公事业,为晋国称霸于诸侯,贡献毕生。此后数千年,大戎狐氏饮誉史册,千古不朽,太原的大地上,有其命名之山,有其享血之庙,有其安寝之陵,有其传播之古言古事。唯狐偃之子狐射姑,后因功封贾,以贾为氏,更名贾季,成为中国贾氏之祖。此是后话,再叙。
近期热点
党员干部注意!这样说话才是有水平!
社保“第六险”来了,将造福每个人!
责编:白伟
版式:张佩
检查:谢姣姣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