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十四

来源:晋祠 时间:2023/5/27
北京哪里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上一次有的朋友说不知道去哪儿看袁志伟老师的课,感兴趣的诸位可以下载“中国大学MOOC”应用软件,在里面搜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可以啦。

如果课程到期下架了也不用着急,过一段时间应该会重新开课的。

下面正式进入今天的笔记整理,重点介绍宋代大型寺庙建筑的代表作——隆兴寺与晋祠。

(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第六讲两宋建筑文化

6.3隆兴寺与晋祠

(一)隆兴寺

隆兴寺在河北正定城内偏东,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改称龙兴寺。

北宋开宝二年(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全身,并建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年兴工,至开宝八年(年)落成。

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现存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

1、摩尼殿

是该寺的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年),总面积为平方米。摩尼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净之意。

摩尼殿结构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布局为十字形,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屋顶。

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周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

采用“三环柱网”,中间柱子最高(供承佛像处),由内向外逐层降低,便于采光,顺应屋顶的倾斜结构。

殿内最著名的是观音造像,自在观音,东方维纳斯,在南海思佛法。

2、转轮藏与慈氏阁(宋代寺院前殿后阁)

转轮藏阁(收藏经书)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

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梁架结构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侧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同,阁内(供奉弥勒)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国国内保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关于永定柱:

《营造法式》记载:“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柱上安搭头木,木上安普拍方,方上坐枓栱。”永定柱是按做法而得名,具体做法是栽柱入地,柱下入地用樟木作跗,因其入地镶固,故称永定柱。在永定柱之上所建平坐及上部殿身的构架做法,称为永定柱造。

3、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采用叉柱造,坐落在中轴线后部。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

**关于叉柱造:

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座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该阁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年),民国初期倒塌。年缩建为清式楼阁,现阁为年仿北宋风格重建。

阁内矗立着一尊高19.2米的铜铸观音菩萨像,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铜铸观音像。

河北谚语: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二)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内的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姜邑所建(姜邑被尊奉为水神,称显灵沼济圣母)。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年),崇宁元年(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为《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制实例。

**关于副阶周匝:

副阶周匝是中式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此名词在中国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山西地区的古建筑,如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在中国古建筑的塔或者钟楼常见这种做法。

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殿堂结构为单槽式,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抬梁式、穿斗式组合梁架)。

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檐下斗拱用假昂,为中国现存最早假昂实例(柱子上有蟠龙)。

殿前为鱼沼(汾河源头),上搭十字形桥梁供祭祀用,前有金朝所配献殿。

好啦,今天的笔记先整理到这里。将是宋代建筑的最后一篇,会给大家带来宋代小型宗教建筑和砖石佛塔建筑。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哦。

-F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