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难老泉外农田里,稻浪翻滚,太原人记忆中的晋祠大米又回来了。
“看这苗苗长得多好!”晋源北大寺村村民武连生轻抚稻穗,面露骄傲。早晨5时,他已经来到地里,忙着疏通灌溉坝口、给稻子“喂水”。现在距离收割还有两个月,朝露待日晞,他要抢抓农时照顾好这些稻子。
武连生在地里劳动
“最关键的就是灌水,水稻刚开始生长的时候最需要水,夜里两三点我们还得出来调水,就怕地里缺了水。”作为家里第四代种植水稻的农民,经验丰富的武连生知道水源对于水稻的重要性。今天北大寺的水稻能直挺挺、齐刷刷地站在人们面前,主要得益于灌溉稻田的水质好。
水从哪里而来?北大寺村背靠着的正是晋祠难老泉。近千年来,矿物质丰富的难老泉水滋养着晋祠这片古老的土地,产出的晋祠大米吃起来清香爽口。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工矿企业活动频繁,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晋祠泉域水位连年衰减,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年,难老泉断流。
晋源北大寺稻田正待丰收
缺了水,就荒了地,还乱了人心。“原先亩产斤的地,再怎么侍弄也就七八百斤,不好的纯粹没收成,地里都长了草了。”武连生回忆。因为村里断了经济来源,村民只能抛下土地,另谋出路。有着千年历史的晋祠大米,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缺水,是晋祠之痛,也是山西之痛。一条泉水的复涌,完全依靠自然恢复无疑是缓慢的。如何充分蓄积水资源并将其输送到山西最缺水、最需要水的地方,成为山西治水兴水的首要任务。
从年起,山西开始编织一张大水网,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让山西水系牵手,解三晋大地之渴。名为表里山河,当然河流众多。密集织就大水网的同时,全省启动“七河”治理工作,让母亲河汾河重现大河风光,这是山西人长久的心声和共同的愿望。为了修复汾河流域生态,山西通过“五水济汾”工程,五路引水、水网互济,给汾河注入新的“血液”。
没有比水位线更加诚实的生态记录者了。实施综合治理之后,难老泉地下水位终于止降回升。截至年底,累计上升24.56米,距离泉口仅4.20米。
如今的灌溉水源清清沥沥
20年后,又见难老泉。村民惊喜地发现,晋祠泉域周边一些小泉眼恢复自然出水,这让大伙儿坚定了回归稻田的信心。得到消息的武连生放下打工的活计,回到北大寺村种起了水稻。如今,人心复归,泉水复流,土壤复丰,晋祠水稻恢复种植面积多亩,口感品质接近历史的原汁原味。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夕阳西下,忙碌一天的武连生准备回家,一边是清澈的水流汩汩注入田地,一边是油绿的稻子在余晖的照耀下波浪翻滚。站在稻田里,武连生不由得感慨:“这就是咱们的金山银山。”
年以来,山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全省淘汰燃煤锅炉1.1万台,完成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建设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四级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基本建立。
“两山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亩,59个采煤沉陷区和40个重点复垦区的治理项目正在进行中,万亩土地退耕还林,.95万亩营造林郁郁葱葱,山西成为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最快的省份。
来源|山西云媒体
编辑|冯玉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