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晋祠 >> 晋祠新闻 >> 正文 >> 正文

秋游宁波保国寺,触摸千年之前的文化记忆

来源:晋祠 时间:2022/11/21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1

宁波,又叫甬城。这座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或许是被魔都上海强大的光环罩住了的原因,一直比较低调。年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会与这座城市结缘,今年3月份我从广州出发来到了这里,开始了新的一段工作和生活。

宁波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小资,道路整洁,不拥挤,人们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饮食多样性。这座城市有着数不清的水道,它们汇注于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然后再流向东海。

了解一座城市,先从这座城市的文化遗迹开始。来到宁波,必须要去天一阁瞻仰一番,这座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从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它的传奇,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那篇《风雨天一阁》散文,更是让这座藏书楼扬名汉文化圈,它更像宁波的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天一阁已与月湖公园连成一片,成为5A级景区。说它是全国最厚道的5A级景区都不为过,因为它的门票只有30元。除了天一阁被围起来收门票,景区其他的地方都是免费开放的。

我还去了奉化溪口,那里是蒋介石先生的故乡,幽静的雪窦山风景很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蒋氏故居,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成王败寇,自由历史去讲,但蒋介石对故土的深爱,着实让我感动,相信来到这里参观的人,多少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另外,南塘老街、月湖盛园、城隍庙等景点也多次感受过,年糕、汤圆、千层饼、蟹黄包、油赞子等宁波当地特色美食味道真不错。

这里我想重点记录一处景点,就是前不久前参观过的保国寺。

了解“保国寺”这处景点的存在,是在逛马路无意看到的,宁波市政府在马路上设置了不少介绍文化景点的广告牌。当时心想,一座寺庙有什么好看的,本人又不信佛,但看了它的介绍之后,心向往之油然而生。

它居然是江南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

了解的历史的知道,宋代虽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但却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许多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就在这时取得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有三大发明就是这个时代创造的,它们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另外还有官修的建筑指导书《营造法式》,以及《梦溪笔谈》这种记录科技成果的书籍,对后代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学方面也是不得了,产生了宋词,与唐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例,此外还产生了唯心主义哲学――心学。

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创造出来许多复杂形式、富有科技含量的殿阁楼台,比如应县木塔、福州华林寺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登封初祖庵大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殿等,这些华丽精美的作品也是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观赏到的。

这里宁波保国寺大殿也是其中的代表。宋代官修的建筑蓝皮书《营造法式》里面记载的内容,也可以在这里见到真实的例子。

2

正逢周末,计划去现场一看究竟。恰好我的小三也带到宁波来了,于是就来趟自驾游吧。这是首次开车去景点,有点紧张,出行的路线也规划了好久。

在林阿姨的声音指导下,终于紧张地把小三从地下车库开上了机场高架,没有红绿灯,也没有左转右转,一路直行,驾驶的快感有了,我也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开机听歌了,这要是有蓝天白云更棒了。

保国寺位于宁波的西北部,距宁波市区20公里一个偏僻的角落。我足足开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正在考虑如何停放车辆的时候,刚好看到路边有家未开业的农家乐,门前一场空地,停了几辆车子,我也索性把小三停在这里。

保国寺静静地卧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山谷里,符合古人风水上所说的“藏风聚水”。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意外”。南方雨水多,容易潮湿,滋生虫蚁,对木建筑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威胁;况且宁波还是一个临海城市,有台风,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但就是这样的环境下,这座建于宋代的古寺,居然可以躲过了千年以来的台风、雷电、地震、虫蚁、战火等磨难,屹立了千年之久。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

保国寺的门票20块,只需要花费一个快餐的钱,就可以欣赏到宋代土木建筑的精髓,享受精神上的饕餮盛宴,非常值!

一踏入保国寺景区,就被满眼的绿色所包围,耳畔传来鸟语阵阵,似乎在告诉我,欢迎脱离城市来到森林的环抱。

可能来的过早,游人不多,我踏着轻快的步子,一路拾阶而上,路途有仙人桥、灵龙泉等人造景点,这个没有什么好看的。继续往上,有一座观景台,现在被改造成商业书吧,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看看远处的风景。不过视野有限。

再继续往上,就来到保国寺的山门了。终于见到了宣传画中保国寺样子。旁边立的文保碑,说明了它身上承载厚重的历史,匾额上书写“东来第一山”,又有此山因寺而名的意思,刘禹锡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灵山(现名鞍山)因保国寺的存在而得名。

说起保国寺的起源,还得从东汉时期说起。

话说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宛城,定都洛阳,做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当时,群雄还没有全部平定,争战还有持续,正值用人之际;刘秀为了笼络部下,大封功臣,皆为列侯,有位新晋的爵爷姓张名意,因为战功,官拜“骠骑将军”,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官职。张意的独子张齐芳,也跟随父亲作战有功,得“中郎将”衔。真是父贵子荣,八面威风。

事过数年,海内平定,自古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说,刘秀也使出这一招,也开始杀戮功臣,先后三任大司徒俱获死罪。见到此情景,张意也便谋生了退意,伴君如伴虎,这样的仕途无须再留恋,于是和儿子一起解甲归田,隐居在偏僻的灵山。

灵山为四明山余脉,绵延数十里,《保国寺志》记“灵山僻处海隅,故名人罕至,山又不甚高广,无大奇异”,但这里“兰若隐云端,萦回路百盘。骇人啼怪鸟,障日耸危峦。”层峦叠嶂、古木参天、苍松翠竹、潺潺溪涧。

卸下功名,舍弃利禄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既要表明自己的决心,又要让统治者刘秀放心,只有远走他乡,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深山老林藏起来。想必,这就是张意父子为何要隐居灵山的原因。

张意一家轻装简从来到了灵山之岙,在瀑上广坪盖几间茅屋,凿一眼井泉,安居下来,耕读自娱。张意父子死后,当地乡民为了纪念父子俩,遂将灵山称为“骠骑山”,将开挖的井泉名为骠骑井泉,以及留下骠骑将军庙、骠基坪等古迹。张氏后嗣受张意托梦,让出宅地,改建寺院,于是就有了保国寺的前身“灵山寺”。

“灵山寺”偏安于东南沿海一角,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有赖于远近居民虔诚供奉,因此也香火旺不断。

弹指一瞬间,六七百年又过去了,时间穿越到了唐朝。唐代是一个佛教繁荣发展的时代,佛教寺院土地不仅不输课税,僧侣还免除赋役,正因为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唐朝国库收入,也加剧佛教寺院与普通地主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年-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也没有幸免,在这次灭佛活动中被废。

寺院被毁,但是村民的那份感情寄托依旧还在。看到灵山寺片瓦不剩,白场荡然,村民们心里极不是滋味,昔日香火鼎盛的情景一直萦回在他们的脑际,重建灵山寺是他们共同的心底呼声。而不久武宗皇帝死了,他的灭佛政策被继任者废弃,先前被毁的寺院又开始新一轮的重建,这为灵山寺的重建创造了前提条件。

但是重建工作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名正言顺,还需要一个主持大局的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广大支持者们的出钱出力。

这个时候,灵山脚下有位笃信佛教的殷实村民许标站了出来,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女菩萨降临,对他开示:从速恢复灵山寺,以救万民!于是许标到处宣传,众乡邻推派几个代表,同他一起去见宁波国宁寺住持可恭和尚,要求他主持恢复灵山寺。

许标等人是如何说服可恭和尚的,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可能是被村民的诚心感动,抑或是可恭和尚要完成一件心愿,佛门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渡一人,即可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要是建一座寺院,渡千万人,那必定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可恭和尚不仅答应了村民的请求,甚至还做了一件惊天动地决定,他要去长安求见当今的皇帝,要皇帝名正言顺地赐匾恢复建寺。

此事难度甚大,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明州地处偏远地区,国宁寺名气也不是很大,又没有朝中人员从中介绍、牵线,皇帝为何要接见你。

然而,可恭和尚还是带了徒弟偕同许标北上长安了。不过,可恭和尚做了一个特别的举动,他们一行到长安临潼便口诵莲经,三步一跪拜,引来众人随观,如此三日。正要进入帝京城门的时候,事有凑巧,天空乌云四合,顷间闪电雷鸣,大雨倾盆。都传说是明州和尚诚心感天求下霈霖。

僖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难得有好事情传来。皇帝现在也愁呀,大唐江山传到唐僖宗手里,已经没有往昔的大唐光辉了,面对是一个四处割据分裂的局面,不仅有干旱的天灾,还有那个读书没有考上,愤而造反的黄巢在闹事……一个外地来的和尚把雨给求来了,不也是一件好事情么,他也想见见,这个外地来的和尚到底是什么来头。

于是传命诏见三人。了解来意之后,僖宗皇帝对可恭和尚他们的举动是又好笑又敬佩,原来你们千里迢迢而来只为了一个名正言顺,还以为是多大的事情呢,不过念在你们这么虔诚,也这么辛苦,我也做个顺水人情,满足你们的心愿。于是亲笔题了“保国寺”三个大字,如果诚能保国,帮助我保护大唐江山就好了。此外,僖宗皇帝还特赐了可恭和尚紫色袈裟一袭,准他回去建寺。

就这样,披红结彩的敕赐“保国寺”匾额和黄缎盒盛置的紫色袈裟,一路供奉,船到明州,剌史也率领吏属出城跪迎。有了官方的宣召,很快寺院在原址再建竣工,雄丽庄严,规模逾昔。

响当当的敕赐“保国寺”新名,就这样地替代了自东汉肇始历经七百年的灵山寺旧称了。

3

穿过山门就来到一片空旷的庭院,这里大树木立,幽静雅致。在保国寺天王殿正门前,一边各放着一座唐代的经幢。经过一千年的风雨,经幢上的文字已经难以识别,但精美的莲花底座,以及精致的佛像人物,尚还隐约蕴涵着大唐的气势。

站在唐代经幢面前,不禁想起历史是无情的,唐僖宗当年写下“保国寺”时心存的那份念想,并没有得到神力的保佑,他还是被黄巢起义军赶出了皇宫,再过了不久,大唐王朝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保国寺第一重门是天王殿,这是建于清朝宣统年间的建筑,印象最深的是它有着精美的木雕,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带有清代传统江南建筑风格。

穿过天王殿,就可以看到了净土池,上面书写着“一碧涵空”。池子不大,据说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时期建筑遗物。这个池子,固然有信众们所认同的佛国净土概念的象征。实际意义应该是消防,万一起火了,取水也方便。它更像是一个很大的“太平缸”。

当然了,现在它更多的是观赏价值,里面种了四色莲花,放养了许多龟、鱼。估计里面也有不少硬币吧,因为我看到了有人往里投硬币。听在场的游人介绍,这个池子从未干涸过,不知道是真是假。

往后走,就是重建于宋代的大殿了,这是保国寺的核心建筑。上面有两块牌匾,一是“古刹重辉”,这块好理解,在国家和文物保护者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千年古寺重现光辉。另一块是“精进院”牌匾,取自《无量寿经》中的“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之语,有精明上进,锐意求进之意,这是宋代官方赐予的牌匾,说明保国寺在当时有一定的地位。

走进大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厅堂式格局的建筑,进深大于面阔,因此光线有些幽深灰暗,但是粗大的棱形柱子清晰可见。经查阅资料,这叫“瓜棱柱”,它是用四段小材拼合成一根大柱,它的好处显而见,可以就地取材,不用特意去深山老林寻找整棵大树作梁柱,可以说是一种环保做法;其二,牢固而又美观。“瓜棱柱”是一种非常巧妙的结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设计者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这些柱子并不是笔直的,而有略向中心一定角度的倾斜。这固然有年限久远、移位的原因,但据研究资料介绍,建造者似乎在建造之初就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整座大殿的稳定性,犹如小板凳一样。

殿内供奉的佛像早已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的坐台,留着我们这些参观者无限的想象,不知这里曾经供奉是谁的座像,而这些座像最终的命运怎么样了,是被移到其他地方了?还是被毁坏遗弃了。

抬头看大殿顶部,那才叫震撼!三个造型精致的藻井,结构复杂的斗栱,没有用一根钉子,全是靠精确的榫卯结构来固定结合在一起。而且整座大殿并没有见到巨大的横梁,所以这座殿也叫“无梁殿”。但是在影像资料里专家介绍,它是有承重横梁的,只是被藻井和斗拱遮住了。

这座殿还在阑额两肩设计了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长年保持清洁。

在大殿转了一圈,踏着脚下的青砖,用手抚摸着瓜棱柱,以及冰凉的石台,试图去感受这座千年大殿留存的些许温度,思绪又回到历史。

唐末时局动荡,社会不稳定,一座寺院又岂能独安于乱世之中呢?它的毁坏是必然的,幸运的是,它又遇到了一位像可恭和尚的贵人,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这位贵人就是德贤。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被誉为四明山区天台宗传人知礼门下“南湖十大弟子”之首的德贤,“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扶手长叹,结茅不忍去”。于是,他与众多徒弟“鸠工庇材,重修寺院”,“山门、大殿悉鼎新之”。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年)建成的大殿结构形式“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这就是眼前的这座大殿的前身。

古代中国有着厚重的“耕读”文化,“重农轻商”思想长期是封建统治者施政纲要,文学创作和才气才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尺子,科技则被士人斥为“奇技淫巧”。如想通过搞发明创造走向仕途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仍有许多匠人,坚守着这份情怀,忍受着当时不公正的价值审判,他们奉鲁班为祖师爷,用惊人的智慧,再加上刨子,尺子,墨斗、锯子等工具,建造出来一座座精致的建筑艺术品,为世人所惊叹,直至千百年之后仍被我们所瞻仰。

当年这座大殿的设计者是谁,已经无从可考,想必也是一个穿着粗衣短褂、湮没于路人之中的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受一个叫德贤的人所托,从构思、绘图、制作标本、再着手施工。肯定是白天顶着烈日拿着尺子不同方位测量,跋涉野外寻找石材、木料;夜晚则在昏黄的油灯下绘制草图,经过不断地试制标本,屡次失败之后才得以成功,于是兴奋地向委托人汇报,终于到了可以施工的环节,他又在工地现场对比着图纸做监督、指导,又经过几度寒暑交替,最终才将大殿建起,而他终于也可以擦擦汗水,欣慰地望着眼面这座建筑,向委托人德贤汇报,然后转身默默地收拾工具,又将赶赴下一个场地,另外一座建筑需要他的创造力……

历史记住了一个叫德贤的人,他是重修保国寺的主持人,然而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以及许许多多参与其中的匠人却被历史遗忘了。

4

宋代大殿后面是观音殿,又叫法堂,我们现在所见的建筑,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又进翻建的建筑。里面曾经供奉着历代观音造像,但是现在什么观音像都没有了,成为一间介绍宋代大殿的知识和历史价值的展厅。一根替换下来的柱梁成为整个展厅最醒目的物品,上面有写“甲子元丰七年”,说明大殿在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经过九百多年,字迹还是如此清晰。

沿着中轴线,往后就是藏经楼,这是一处民国建筑。虽说是藏经楼,但是名不副实,这里已成为一间科技展厅,掀开幕布进入,静坐在其中就可以欣赏一段介绍保国寺千年发展史以及历史价值的沉浸式全息影像,还是蛮有科技感的。

钟楼和鼓楼都是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分别位于中轴线的西侧和东侧。游人几乎不来这里参观,现在登阁可以看到一口巨大的铜钟和一面大鼓,呵呵,手痒想敲一下吗?可以,交钱吧。这里分别有一位阿姨站岗,不过她们静静地坐在角落刷手机,当时没有注意到,突然叫了我一声,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保国寺自宋代以来,跟历代政府关系估计都不错,从寺院后面陆续有加建的情况来看,就是佐证。所以,保国寺也是一座集唐、宋、明、清、民国各个时代建筑的寺庙。只是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败的。

往事如烟,但对于保国寺来说,它的历史故事不能如云淡风清般散去,尤其是它在当代被发现的故事,又是保国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夏,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的三名学生组成实习小组,着手调查杭州、绍兴、宁波一带的民居及古建筑,当他们来到慈城,听当地老百姓讲鞍山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刹,这让他们很兴奋。于是连忙前往调查,然而山路崎岖,天色又逐渐暗了下来,更不幸的是又下起了小雨,他们又没有带雨具,于是连忙找地方避雨,未曾想却闯入了一间破败的古庙,当他们来到主殿大门的时候,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用材硕大、结构奇特的斗栱,从9根瓜棱形内柱、前槽顶上的镂空藻井及枋子上彩绘用的‘七朱八白’方法,他们马上意识到,这座大殿不是明清之作,至少为南宋遗构。

他们马上回程向主持中国建筑研究室的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敦桢教授作了汇报,于是一场文物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宁波当代文物保护工作就从这里开始的。这座原本荒无人迹的破败寺院,被科考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纷至踏来。发现保国寺的三名学生更是吃住在寺院里,历时20多天测绘了大殿的结构,保留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刘敦桢教授

年,国家文物局征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邀请刘敦桢教授提名苏、浙、皖三省的古建筑,当时刘敦桢教授就推荐了保国寺。

年3月4日,保国寺和佛光寺等一道,因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最高水平,在建筑发展史中具有孤例实证性的“标本”意义,被作为我国现存屈指可数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宁波第一个“国保”。

年夏天,保国寺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参观者,他们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总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博士带领的参观团,当他们伫立在保国寺大殿前曾发出了由衷赞叹:“宁波人民有创造力”、“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这是对保国寺大殿价值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其保护的最高评价。

正因为众多的建设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虔诚奉献,责任与担当,保国寺才能够经历千年孑然孤立于世,才能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千年前的文化记忆,这是保国寺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时值深秋,山间吹来的风带有些许凉意,出了保国寺又往后山走了一圈,山顶有凉亭,可以举目远眺,尚可以看到一道河流,一条繁忙的公路,以及零散的几处楼盘。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地蚕食城郊土地,我想再过十几、二十年,楼盘估计会相续立起来,届时样貌又会不一样了吧。我想,那个时候,我也离开宁波这座城市了吧。

年10月18日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