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图为太原晋祠。
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年间封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图为太原晋祠。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图为太原晋祠。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图为太原晋祠。
首义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当时叫太平门。第一代晋王朱就蕃太原后,将太平门改名为承恩门。咸丰年间,承恩门不慎失火,后又在原址新建城门,人称新南门。但这座城门长年封闭,直到年正太铁路竣工之后,因为太原火车站建在新南门外,封闭了数百年的大门才重新被打开。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建国初年被拆除,原址改造成为五一广场。图为太原首义门。
北戴河区于年被清政府辟为“允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拥有海洋、森林、湿地三个主要的生态系统,有联峰山、鸽子窝、中海滩三大风景群组等40余处景观。北戴河是中国四大别墅区之一,存有百年老别墅栋。图为北戴河的几位群众。
居庸关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图为居庸关。
居庸关附近长城的几位中国军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