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之探
上古时期的晋水与现代时期的晋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根据晋源乡贤刘大鹏先生关于晋水的考察与研究便有一个明显的认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上古时期的太原地区著名的治水英雄台邰当时治理首先是晋水,这一点历史多有记载。
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的河流,晋水是历史有名的河之一,古书中常有提及,晋水出晋阳县(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西悬瓮山(今太原市晋祠西)。
朱悬作县,瓮作壅,《笺》曰:孙云,壅,《山海经》作雍,注音瓮。赵改瓮云:县,古悬字舱当作瓮。《方舆纪要》,悬瓮山腹,有巨石如瓮,亦曰汲瓮山。盖起象斯形,壅是壅塞之义,为误无疑。戴改悬瓮。县,(守敬按:两汉、魏、晋、後魏县并属太原,即今太原县治。)故唐国也。(会贞按:《汉志》,晋阳故《诗》唐国。《括地志》,故唐城,在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
《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会贞按:昭元年文。)《吕氏春秋》(《重言》)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守敬按:《史记·晋世家》,以周公为史佚。)县有晋水,後改名为晋。(孙氏按:《毛诗谱》,叔虞子燮父,以尧虚南有晋水,改曰晋侯。)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守敬按:《唐风·蟋蟀》篇叙文。)《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会贞按:二书本《淮南》,见下。)一名结绌山,(朱名讹作水。赵改。《笺》曰:宋本一下有云字,一云出结绌山。全改同。戴又改。会贞按:《淮南·?形训》,晋出龙山,结给合出封羊。
《高注》,结给合,一名也。是以结给合三字相连为水名。证以本书下云,泥涂渊出??山,似是。然证以上文凉出茅卢、石梁,茅卢、石梁皆山名,则以结给二字为山名,上属亦是。故《晋书地道记》、《十三州志》并以结绌为龙山之异名勃氏从之。惟给、绌错出,《御览》四十五引《郡国志》、《寰宇记》、《明一统志》、《方舆纪要》俱作绌,则绌字是。又疑此句是後人所加,与《江水》篇亦曰县?县同。)在县西北,非也。(守敬按:在县西北之说,见《汉志》,《淮南》高《注》同,是《地道记》、《十三州志》所本。)
《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董佑诚曰:《地形志》,晋阳有悬瓮山,一名龙山。《元和志》因之,是又合龙山、悬瓮为一。又云,《汉志》,晋阳,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盖别志龙山所在,非蒙下晋水也。《续志》以下因之而误,故郦氏辨之。守敬按:董氏盖误会郦意,分龙山县瓮为二,谓晋水出县瓮,不出龙山也。不知《淮南》已言晋出龙山,即《汉志》所本。《汉志》,有盐官三字,当在东入汾下,今本错入晋水上耳。《汉志》凡书有盐官、有铁官皆在句末,可证。且《地形志》明云悬瓮山一名龙山,是魏收知为一山,安得谓郦氏分为二?郦氏因《经》以悬瓮标名,特举《山海经》之县瓮以释之。其立言之意,则专驳在县西北之说,故确指在其在西南。又按:《山海经》郭《注》作县西,《後齐书·杨?传》及《括地志》同,与《经》合。而《地形志》则云西南,与《注》合,郦氏当以实验得之,故不曲附《经》文也。
《一统志》,山在太原县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源出滴沥泉。)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朱水以讹作以水。戴乙,赵同,并删之字。会贞按:残宋本、《大典》本作水以。《後汉书·安帝纪》注、《寰宇记》、《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注》,引此,并作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史记志疑》曰,《国语》但云,襄子走晋阳,围而灌之,不云引何水。韦《注》依《赵世家》以为汾水,《魏世家》依《国策》以为晋水。《尚书古文疏证》曰,李宏宪疑莫能定,不知二水皆是也。盖智伯决晋水以灌城,至今犹名智伯渠,然亦岂有舍近而且大之汾水不引以并注者乎?卢文?召曰:晋水注於汾水,汾水之所经广矣,此云汾水,虽不可谓误,而晋水尤与晋阳为切近。)其川上,後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守敬按:《地形志》,晋阳有晋王祠。《一统志》,在太原县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赵云:《方舆纪要》云,《水经注》,晋祠南有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溉田百馀顷。又有泉出祠下,曰滴沥泉,其泉导流为晋水,潴为晋泽。今本无之。)水侧有凉堂。(朱《笺》曰:《御览》作凉台。守敬按:宋本《御览》四十五引亦作凉堂,与朱不应。
《元和志》、《寰宇记》引并同。考《国策》高《注》云,凿台,晋阳下台名,凿地作渠,以灌晋阳城,因聚土为台而止其上,故曰凿台。是凿台当在晋水上源,与此《注》所指之地合,而凿台又有凉台之称,此《注》原书必是凉台,传写者讹台为堂,而《御览》及《元和志》、《寰宇记》遂据改之。朱氏所说,想当然耳。)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东过其县南,(朱东上有又字,戴、赵同。守敬按:不当有又字,今删。)又东入于汾水。沼水分为二派,(朱作汾水分为二流,《笺》曰:旧本作湖水。赵据《後汉书·安帝纪》注及《寰宇记》引此改作沼水,作二派。戴同。)北渎,即智氏故渠也。
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於此,故智氏用亡。(守敬按:见《史记·赵、魏世家》。)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园溉。(戴以园为讹,改作灌。会贞按:《寰宇记》引此作灌,盖戴所本。然《寰宇记》乃臆改,不足为据。考《漯水注》用周园溉同,又《沁水注》以周城溉,《沁水注》四周城溉,《沔水注》以周田溉,与此亦例,戴不察耳。)汉末,赤眉之难,太原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守敬按:事详《後汉书·独行·刘茂传》,文小异此,盖参以他家《後汉书》。山西省之所以简称“晋”,缘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疆域为称霸达百年之久的晋国领地而沿袭至今。关于晋国由来史书载,周成王“剪叶封桐”,将古唐国封给其弟虞,叔虞子燮因临晋水改唐为晋。那么史书所载的晋水究竟在哪里?笔者参照相关史料并实地考察,认为晋水主要源流应该在晋源。从地理位置看,西周早期,诸侯割踞,各自为国。《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早期晋国的领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也就是说,当时的晋国的方位在黄河、汾河东面,方圆百里。即现今太原市晋源区一带,近年来,侯马晋国遗址和曲沃天马晋侯大型墓葬等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当时的晋水,必然是晋国疆域内一条较大的河流。从地形地貌看,晋国一带地处中条山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山前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区,其东南部为纵深百里的中条山,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晋水必然出自悬瓮山下。从具体方位看,《吕氏春秋》《毛诗谱》等多种史书均载:“叔虞子燮父以尧墟以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尧墟即帝尧早期生活并建都的地方,其地即为现今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为此晋水的源头和主要径流应该在晋源区境内。从水文史料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把晋水定位在今太原附近的晋阳县,笔者对照史料,经实地勘察后认为,西周时期晋国境内的晋水,《水经注》载:“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其水西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于家水出于家谷,有范璧水出于璧于,并西北流,至翼广城。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以上所记的“诸水”均出自绛县境内中条山的续鲁峪、磨里峪、紫家峪等3条纵深数十公里山峪之水以及山下平川大交镇贺水、大郡、范璧、磨头等村庄。山西省水文二队年统计显示,全省流量大于0.1立方米/秒的大泉水共52处,绛县大交镇的贺水泉、范璧泉、程景泉、大郡泉名列其中,与《水经注》所记相吻合。现在此地虽地下水位下降,这些泉水仍川流不息,与南面几个山峪里的季节河水合流于浍交河,此河水自东南而下,滔滔奔流10多华里于西北流入浍河,形成“五水归宗”的水文奇观。至今河两岸渠溪交错,树阴流光,阡陌如画,稻果飘香,一派水乡风光。从地名沿袭看。绛县境内有多处带“晋”字的地名或水名,浍交河的主要源头之一的绛县磨里峪深处有名叫大晋堂、小晋堂的两个地方,此两地相隔不远,坐落于一条深沟里,深沟里有不少山泉,且泉水很大,顺沟而流,和其它山沟里的水汇聚成河,一直流到几十华里外大交镇的浍交河。在绛县安峪镇,有个晋峪,山沟里有个很大的泉水叫晋峪泉,也称拔剑泉,当地人相传为晋文公带兵打仗途经此地为解将士之渴而以剑挖之。从晋国遗迹看。公元前年晋献公“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后,晋国的统治中心就由“曲沃”(今闻喜境内)转移到绛县,成为晋国的核心区域。至今存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遗迹。绛县古绛镇的南城村南的古车厢城,多种史书均载为晋国中期的都城“绛”。晋国勃兴称霸时期的晋文公、晋献公、晋灵公墓分别座落于绛县的卫庄镇下村、卫庄镇槐泉村、磨里镇东刘家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绛县境内还遗存着狐偃将军庙、祁午将军庙、介之推墓、董狐封地等一批晋国的遗迹和景观,符合古人以山水为宗的理念,也为晋水在此地提供了有力佐证。
晋水祠。晋水源流在晋祠内。源流主泉难老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水温保持17摄氏度,常年不息。晋水的起源——晋山·晋水·晋祠。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距离市中心25公里处,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余亩。其中晋祠公园余亩,馆区亩,悬瓮山景区占地亩。它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山环水绕,现存有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各式建筑余座,宋元以来塑像尊,诗文碑刻余通,古树名木96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30株。
距今有余年历史的晋祠,西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而抄建立的祠堂。这里有巍峨的殿宇,雕梁画栋,翠瓦飞檐;有亭台楼阁,碧池小桥相映成趣。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庞大的古建筑群下面,竟是晋水的源头。地质学家指出,晋祠的基底,是悬翁山地下水的天然源头,那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终年不息的泉眼在日夜流淌。古代的建筑师独具匠心地选中这片土地,将殿宇楼阁建在泉眼上。
现在,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游人们只能看到祠分三泉——“鱼沼”、“善利”、“难老”,其余的泉眼都被百余座古建筑所覆盖,其出口均由此三泉汇总了。原来,悬翁山是由三条大断层形成的石灰岩三级阶地,裂隙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溶解而发育成为巨大的地下溶洞。这些溶洞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受汾河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经地下循环而成泉水。这里泉水的水质属硫酸一碳酸一镁型,矿化度每升0.7克,总硬度26度,恒温17.5摄氏度,清甜可口,是天然的泉水。晋祠之水,被称为晋水,是公元前年赵鞅筑晋阳城,将城西南悬瓮山下流出的泉水称之为晋水。这时的晋国比變父改唐为晋的时候已经将近晚了五百多年了。但赵家是晋卿最大的一支,随着晋之衰微,终于三家分晋取而代之,为赵、魏、韩。赵国最强大,自然以晋为己之源,故晋水之名便改在初都晋阳了。所以今日此晋水便代替了彼时晋水,原来的晋水之名湮没在历史长河了。晋水之变也是中国历史由春秋向战国转变的标志之一。晋祠也从此而立,载入史册。
郦道元《水经注》: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也。……昔智伯遏晋水之灌晋阳……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通志》:“县西八里为龙山,北齐因以名县。又西一里有悬瓮山……又有泉出祠下,曰滴沥泉,其泉导流为晋水,潴为晋泽……”。从此晋水便与晋阳、晋祠成为一体了。而难老泉便是晋水源头三泉中的最大一泉。
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
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水从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流出,泉水常年恒温17℃。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给了晋祠勃勃生机,也给了晋祠无限魅力,引来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题咏。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名句的诗篇。
三泉南北一线,皆掘出于今悬瓮山根下的缓坡上。在三泉人工挖出之前,这个坡地是古晋水南河的西岸。明仙峪古晋水在隋代开南河,从峪口蓄的大沼分水,在郦道元记录的北魏时期晋水二派(北派为卧虎山下古智伯渠、南派为故道沙河)基础上,再分一派:起点在峪口大坝南端下(今地震台东南角处),河道由北至南通过今晋祠博物馆,西岸为今悬瓮山根缓坡,东岸在晋祠北中南三堡基础下。唐《元和郡县志》:今按晋水初泉出处,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东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东流经晋泽南,又东流入汾水,此二派即郦道元所言分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开皇四年开,东南流入汾水。
晋祠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当时的晋祠做了这样描绘:“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中最为胜处。”稍晚的北齐魏收《魏书·地形志》也说:“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由此可见,早在年以前晋祠就已经蔚为壮观了。
可见晋祠与天龙山一脉相承,因为它们都是北魏时期开始修建的,它们之间的历史相辅相成并且是互为补充而相得益彰,笔者研究晋水只是抛砖引玉,可以引导关心晋祠与天龙山石窟历史文化的朋友共同来挖掘,研究,学习,传承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历史悠久的晋阳文化!
作者:王恭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