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大巴上,导游曾有过这样的言语:三十年发展看深圳,百年风雨看上海,千年帝都说北京,三千年帝陵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听起来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假如你到三晋大地的晋祠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你就会真正的感受到,这种说法还真有它一定的道理。
这次山西六日之游,对于晋祠的游览可以说是蜻蜓点水。尽管是蜻蜓点水,但是对于时间有限的旅游来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蒙蒙的秋雨似乎是在给这次旅游增加了一些诗的韵味。9月23日上午,我们在雨中游览了雁门关,也是在雨中缩短了对雁门关游览的时间,又在雨中一路南下,小雨时断时续,进入太原已经日已过午,刚进入一个简易的的餐厅就餐,本来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窗外噼里啪啦,大雨滂沱,心想,这原计划游览晋祠的行程可能要泡汤了,心理不免有所抱怨,似乎自己对晋祠有一种无缘的感觉。
游晋祠对自己来说是是一个思念,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如愿。因为十五年前自己就对晋祠有一次擦肩。当年和几位同事到山西游玩,几个人从五台山游玩以后返回太原,目标就是要参观晋祠,尽管当时坐的小中巴行走缓慢,赶到太原已经日落西山,我们又乘坐摩的,趁着夜色赶到晋祠旁边,就住在晋祠旁边一个企业的招待所里,本想第二天趁着早晨参观一下晋祠。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就来到晋祠门前,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大广场,就是一个红墙灰瓦的小院子,更不知里边有什么景色。当我们赶到门前一看,晋祠大门紧闭,与在那里晨练的人们交谈后才得知,晋祠那几天进行维修,不让参观。于是参观晋祠对于自己来说,成了一件憾事。我们只是在晋祠大门前停了停,照了相,合了影,用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这句话来解释自己的这次遗憾。尽管我们也算是看到了晋祠,但是对晋祠并没有了解多少。其实在选择这次旅途时,里边有晋祠这个景点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也许正是自己有这种期盼,老天也就暗中帮忙,本来大雨滂沱,心想游晋祠的希望就要破灭,短短的半个小时吃饭时间过后,窗外风停雨住,又是一片秋阳,于是我们又踏上了赶到晋祠的征程。常言说:六月天,孩儿脸,可这已经到了秋天,却也出现了这样的天气,太原到晋祠也就二三十公里路程,到了那里,那里却是滴雨未下,秋阳高照,给我们参观晋祠创造了机会,自己还在心底直呼,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呀。
对于晋祠的进一步了解,源于大巴车上导游的讲解。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一处著名风景名胜,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西周初年为纪念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所建,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自西周以后,历代帝王均对晋祠加以修葺和扩建,如今占地约10万平米。
但是,到了晋祠旁边,感觉与十五年前印象有着明显的不同,十五年前的晋祠,看上去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院子,如今,晋祠门前有牌坊、有广场,还有宽敞的迎宾道,两边还有富有文化元素仿古建筑,真正进入晋祠,还是要以晋祠博物馆大门为标志。这个大门就是我们十五年前在这里留影的地方,也就是说,前边这一大片的地方都是近年来的后期建筑,真正有特色的还是晋祠博物馆。
进入晋祠博物馆,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大院子,颇有一种苏州园林的的感觉,整个院子里古朴沧桑,古香古色的楼、台、亭、榭,巧妙地点缀在这水光山色之间,使晋祠充满了诗情画意。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更给晋祠增加了许许多多的神秘感。由于时间的关系,导游只给我们两个多小时的游览时间,所以我们进入景区也是步履匆匆。
刚进入大门,是一组“龙兴晋阳”青铜群雕。雕塑的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铜像群雕,据导游介绍,这是目前在太原最大的青铜雕塑。穿过这组雕塑,走过一段步道,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上悬挂着“三晋名泉”的匾额,大门上的楹联是:“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看着这满园的景色,心想这也许就是整个晋祠景色的真实写照。
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我们先后游览了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也不知是老天要与我们作对,还是我们没有那个福分享受这人间美景,刚进入圣母殿,天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只好在这里暂时避一避雨,然后又转到不老泉的小亭子里,边避雨边听着导游的讲解,最后我们又冒雨跑到傅山纪念馆避雨。在这仓促的游览中,导游开始催促着要出圆了,于是我们经过惠远门走出了晋祠,大巴车已经在这里等候了。
当我们登上大巴,回忆这次参观晋祠的感受。尽管时间仓促,步履匆匆,但还是收获颇丰。整理这散乱在脑际的支离破碎,不得不说晋祠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三绝”、“三宝”和“三匾”。
晋祠的三绝就是:圣母殿前的周柏、圣母殿内的宋塑侍女像和难老泉;晋祠的三宝:建在圣母殿前的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晋祠内的三匾则为:难老泉亭的“难老”、对越坊的“对越”和水镜台的匾额“水镜台”。
排在晋祠三绝之首的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植于周代,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赞美这棵周柏:“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晋祠的二绝的是“宋代彩塑”。晋祠的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这些塑像突破了我国传统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晋祠的第三绝是“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自地下五米的岩石中喷涌而出,奔流不息,清可见底。泉上有一座八角型的小亭,亭上悬挂一个竖匾,上书“难老”二字。
说起难老泉,就在难老泉八角亭中避雨时,一个导游还讲解了一段“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晋祠镇原名为古唐村。那时的古唐村一没有亭台楼阁,二没有清泉汨汨,三没有花草树木,是一个非常贫困缺水的村落。村民们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后山沟去挑水吃,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艰辛。古唐村有一个名叫柳春英的贤惠媳妇,不仅人长得俊秀,心肠也特别善良,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个又凶又狠的婆婆。春英本为冲喜而嫁给恶婆婆的儿子,谁知冲喜也没有挽留住他儿子的生命,留下可怜的春英在恶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尽折磨。
媳妇整天忙里忙外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活计,可恶婆婆总是不满意,稍不顺心,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最令人气愤的是,当媳妇千辛万苦地从七八里外的后山沟里挑回一担水时,恶婆婆只用前边这桶水,后边那桶水就倒掉了,说是女人身后的水不干净。为防止媳妇偷懒,狠心的婆婆还特意让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这样媳妇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尽管这样,媳妇还是忍气吞声,终日操劳,不论寒冬酷暑。
一天早晨,柳春英挑水回来走到半路,遇见一位白发老人牵着马站在路边。老人施礼道:“这位媳妇,行行好吧,我和马都快渴死了,让我们喝点水吧。”春英停下脚步,抬头看看老人,只见他风尘满面、唇焦口燥,那马也直往水桶跟前凑,看样子真是渴坏了。春英不觉动了恻隐之心,爽快地说:“老人家,那你就喝后面这桶里的水吧!”
白发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将婆婆不喝后面桶里的水的原因告诉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说只喝前面桶里的水,春英犹豫片刻,还是爽快地让老人家喝了前面桶里的水,剩下的水饮了马。老人与马喝完水,道了声“多谢”,转身拉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无奈地将后面的水倒掉,挑着空桶又去后山沟重新挑水。这样挑水回来晚了,因误了婆婆的早饭,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顿。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个大早去挑水,回来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马的白发老人。看着他们焦渴的样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热情地让老人和马喝掉了前面桶里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后山沟重新挑水。可担水回来还是误了婆婆的早饭,又让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顿。
第三天,春英为了不误早饭,天还没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过了一会,老人牵着马又来了,春英不等老人开口,就走上前说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话不说,低头喝水、饮马,眨眼间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转身再去挑水。
老人拉住她的扁担说:“好心的媳妇,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闻你贤惠善良,特来相试,一连三天,你都热情地把水给我与马喝,回去晚了还要挨打受气,可你却没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虚传啊!今赠你马鞭一条,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春英接过鞭子刚要道谢,老人和马却一下子飘然不见。春英回到家,婆婆还没有起床。她放下扁担,照老人所嘱将鞭子插入瓮中,轻轻一提,就见清水一点点漫了上来,再轻轻一提,水又随鞭而涨,不一会清水已满满一瓮。她高兴极了,特意挨家挨户地告诉村里的乡亲,让他们都到自己家里来挑水,从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远的后山沟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来的吃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村民们纷纷感激春英的贤能,这可让恶婆婆大为不满:她一怪春英多事,讨厌村里人每天从她家挑水;二怪水瓮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妇不再似以前辛苦。
左思右想,恶婆婆突然心生一计,假意好心让春英回娘家探亲。春英自从嫁过门来,也没有回过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门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准备回娘家看看,临走时再三叮嘱婆婆,千万不能将神鞭抽出水瓮。
谁知媳妇走后的第二天,恶婆婆就悄悄来到水瓮前一边自言自语道:“哼!我叫你们再来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后山沟挑水!”一边指使小姑将神鞭抽出藏匿。说时迟,那时快,随着鞭子被抽出水瓮的一瞬间,一股瓮口粗的巨流不停地从水缸里涌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厨房,流到院心,把坏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绝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墙,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转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此时春英正坐在娘家对镜正梳妆,一听说婆家村里发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这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
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村民们为了纪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瓮处盖了一座名为“水母楼”庙宇,尊称她为水母娘娘。
听着这位导游的讲解,尽管自己不是十分相信,但是看着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不老泉旁边的水母楼,似乎对这个民间故事也是有一点半信半疑。
“晋祠三宝”主要集中在圣母殿这里,依照他们的方位依次是:“献殿”。这是祭祀时陈设祭品所用。外观像是一个玲珑的凉亭。结构简单,外观舒展,内部敞亮,是一个殿和亭结合的建筑。穿过“献殿”,就是建于宋代的“鱼沼飞梁”。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为这个池子是方形的,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有一座十字形的石桥,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宛如一只巨鸟,翩翩欲飞。晋祠的“鱼沼飞梁”可以算是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查找相关资料显示,这种构造的古桥梁目前国内仅此一例,因此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具有极高的价值。跨过鱼沼飞梁,揪是晋祠的“第三宝”圣母殿,是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殿采用“减柱法”营造,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所以殿内无柱,十分宽敞。殿前的8根檐柱上各雕着一条木质盘龙,雕工精湛。这八条盘龙至今保存完好,其姿态各异,张牙舞爪,似欲乘风而去。
游览晋祠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景一色,无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泉水榭,文化底蕴都十分浓郁,每一处都有它富有特色匾额,在这些众多的匾额中,著名的共有三块,被称为“晋祠三名匾”。按照自己的记忆,第一块匾,就是“水镜台”,它悬于那座建于明代,坐东朝西的古戏台上。这个戏台经过明清两代的修建,形成一种殿、台、楼、阁四种建筑相融合的风格。前面是宽阔的舞台,后面是三晋名泉的大殿。戏台正面上悬挂一块大匾,上书“水镜台”三个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名家杨二酉所题。这三个字悬挂在戏台之上,其大概的意思可能就是:忠奸是非在戏台之上,如同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
被称为“晋祠三名匾”的第二块匾是对越坊上的“对越”匾。对越坊是一座四柱三门重檐式木结构琉璃顶牌楼,结构古朴,造型优美,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具观赏价值。重檐下的匾上写有“对越”二字,字体磅礴雄伟,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手书,对越亭则是他为其母祈福并在母亲病愈后还愿所建。第三块匾是“难老”,它悬挂在难老泉的八角亭上,为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笔法苍劲雄奇,极具神韵。为了纪念傅山,晋祠中还特意建有傅山纪念馆。
当然,在风景秀丽的晋祠之中,除了“三绝”、“三宝”和“三匾”外,晋祠内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还有不少值得游览的古迹。然而,置身在晋祠之中,可以说是有苏州园林之美,有皇家园林之秀,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步入晋祠,浏览这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建筑,古雕塑,仿佛带你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有一种“一步越千年,浮华到眼前”的感觉,在晋祠你可以感受皇家园林的精美,你可以感受到三晋大地上的风花雪月和悲欢离合,兴衰变迁,回忆晋祠这两个多小时的游览,还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在到晋祠感受一番,认真的品鉴一次。
(年1月26日于寓所,修改于年4月18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