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王氏,传承至今已有余年,历朝历代出了许多的皇后、驸马和宰相,是中华第一大姓。大部分王氏族人认为,王氏一族发源地是今天的山西太原。
太原王氏素有“天下第一王”之称,早在北魏孝文帝时,就已是全国四大姓之一,后来在唐太宗李世民建立“氏族制”时,又被定为全国五大姓之一。而太原王氏的缘起,需从周灵王之子太子晋说起。
太子晋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子晋,姬姓,字子乔,出生于东周时期,幼有成德,聪明博达,少年时就开始辅佐自己的父亲周灵王治理天下。但是太子晋在一次威胁王宫的水灾发生时,和周灵王意见相左,且周灵王并不采纳他的意见,据理力争下惹怒了周灵王,被贬为庶民,不过十七八岁的年龄就郁郁而终。
太子晋留有一子名敬宗,后来官至司徒。敬宗见周王室日渐衰败,故而辞官,避居晋阳(今太原)。因为他来自王室,当地人将他称为“王家”,他也就索性将姬姓改为了王姓,尊父亲子乔公为宗祖,从此有了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后来又分为了琅琊支、咸阳支、固始支,潮州支等分支,繁衍华夏,遍及五洲。
太原王氏分支(23年春摄于晋祠子乔祠)
明朝中期,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朝三重臣的名臣王琼,就是太原人。他历经四朝,先后担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治理运河,平定叛乱,总制边防,战功赫赫。明嘉靖元年(年),王琼被捕下狱,后充军绥德,戍守边关,五年后“还籍为民”,回到了太原。
其长子王朝立,依着父亲的心愿,在晋祠祠垣外南侧,西依悬瓮山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别墅。王琼以自己的别号“晋溪”,将这座园子称为“晋溪园”,在此寄情山水,颐养天年。一年后,边关告急,年过七旬的王琼被朝廷重新起用,此后病逝于京城,获赠为太师,谥号“恭襄”。
晋溪书院(23年春摄于晋祠)
王琼去世后,被列为“晋水七贤”之一,塑像供奉在晋祠文昌宫正殿下层的七贤祠内。后人又于晋溪园西侧,诏建专祠用以祭祀,名为王琼祠,又名王恭襄公祠,初名晋水贤祠。整体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檐下悬有“山高水长”横匾一幅。殿内正中供奉王琼塑像,两侧各有3尊武士塑像。而曾经的晋溪园,则被王朝立改为了书院,仍以“晋溪”为名,并将正室翁溪堂辟为王氏祖堂,设王氏列祖灵位。
王琼祠(23年春摄于晋祠)
终明清两代,晋溪书院作为讲文学书之课堂,王氏子弟学习之场所,是当时晋阳地区著名的启蒙学堂,也是当地乡试的重要场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四百余年间几度兴废。清道光初年,太原县城的晋泉书院成立,生源减少、资费不济的晋溪书院,房屋大部倾圯,溪翁堂也只存败壁,至民国初年,仅存讲堂、前门,以及王氏十四世后人王宪敬题的“晋溪书院”门额。
晋溪书院虽然在民国三十四年(年)有过重修,但还是日渐残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太原王氏海外宗亲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晋溪书院历时一年,完成了重修工程。重修后的晋溪书院为坐西朝东的二进院落,保留了十四世王宪题写的门额,并在过殿前立王留鳌所书的《重修晋溪书院记》石碑一块。
晋溪书院额题(23年春摄于晋祠)
子乔祠(23年春摄于晋祠)
碑后过殿名为“太原堂”,上为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明间前后辟门,是子乔祠的享殿。
正殿在后院,面宽五间,进深两间,亦为悬山顶,应海内外王氏的数度恳请,被辟为王氏始祖子乔祠,檐下除了悬有“子乔祠”横匾,还有海内外王氏后裔敬献的楹联匾额。殿内供奉子乔公坐像,南北山墙及后墙内壁绘有二十四幅《太子晋史画》,同时还保留着足以证明太原王氏是王氏一族开元始祖的历代王氏族谱。正殿左右耳房,则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南北配殿及过殿,还陈列有太原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从最初的的私人别墅,到后来誉满天下的书院,发展至今天,晋溪书院成为了海内外太原王氏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为他们架起了一座“衍派海外、祖地寻根”的桥梁。
子乔坐像(23年春摄于晋祠子乔祠)
子乔祠部分壁画(23年春摄于晋祠子乔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07.html